【專文投書 | 校史檔案】1970S-1980S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真空蒸鍍機

【專文投書 | 校史檔案】1970S-1980S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真空蒸鍍機
(圖片/清華大學天文社)

今年四月清華大學校慶週時,校方的臉書粉絲專頁發佈了一篇貼文,展示庚子賠款成為清華創校基金的歷史文件。貼文中有段文字很值得分享:

取得這批珍貴文件奔走的清華企業家協會副秘書長林彥穎是清華原科系及電機系校友。他希望透過這批珍貴文件,讓學弟妹多了解清華創立於戰亂動盪、中西交會的歷史,方能傳承正宗。林彥穎說,參觀國外名校如哈佛、牛津、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可以看到他們都很重視自己的歷史與傳承,珍藏並展示百年前的教具及最早的科學儀器,清華也不能忘其所始。

清華大學校方重視校史嗎?應該算頗為重視。我們有特藏組專門典藏校史文獻、舉辦展覽,也有出版社製作好多校史書籍。但我總覺得校史呈現還是以「大人物」為中心(比如歷屆校長的豐功偉業),或以「大事件」為起點(比如院系所創立)。

依我的淺見,校史還可以從兩個方面深掘:

第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敘事。學生絕對是學校重要的組成,但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敘事在校史中相當匱乏。好消息是,今年清華學生會成員將會內歷史資料移送圖書館特藏組,這部份的史料整理相當值得期待!詳情歡迎參閱學生會王致凱同學的臉書貼文 ,我就不在此處贅述。

(圖一)左側學生會成員們正將資料搬到右側特藏組職員的拖車上。(圖片/傅喻拍攝)

第二,是儀器等實體器物的留存。眾所皆知,清華大學是以科學和科技為立校根基,卻鮮少科學儀器被保存,也鮮少相關文獻紀錄。所有的儀器終將退役,成為無用之物,但倘若重要的退役儀器被好好收藏,就更方便後人拼湊出學院的發展的軌跡。說不定能為它們辦個展覽,甚至還能蓋間博物館,一定超酷。

這篇文章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台物理系早年的儀器:1970 年代 至 1980 年代,清華大學物理系陳通教授和呂助增教授的實驗室有一台「真空蒸鍍機」,是物理系成立之初就購入的元老級儀器。

(圖二)清華大學物理系真空蒸鍍機。(圖片/清華大學天文社)

作為一名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上個世紀的物理系儀器離我太遙遠了。我之所以知道這台真空蒸鍍機曾經存在,是因為我大一時加入了清華大學天文社,從社團學長姐留下的活動紀錄上翻到的。所以接下來我要聊聊物理系真空蒸鍍機與天文社的關係。

在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每當天文社規劃了大型活動而需要用到望遠鏡,肯定會在活動之前的準備工作規劃中註記:「望遠鏡重鍍」等準備事項。

此處的「鏡」自然就是指天文望遠鏡的主鏡和目鏡。清華天文社曾經有兩架自製的望遠鏡,一架是八吋牛頓式望遠鏡,另一架是十六吋蓋賽格林式望遠鏡。這兩架望遠鏡是由學生自製的,所以品質都不好,鏡面的鋁層一再氧化,只好年年一再重鍍,才能保持鏡面的聚光效果。而恰好物理系的陳通教授和呂助增教授的實驗室就有這麼一台真空蒸鍍機,並且非常樂意借給學生使用。

關於鍍鏡的流程,我請教了清華化學 / 電機 84 級校友張景新,張景新曾經是清華天文社的攝影組組長(職掌社內攝影儀器使用與保養)另外我也有幸得到其他幾位校友提供一些回憶細節,我整合眾人敘述的鍍鏡步驟大致如下:

首先將氧化的鏡片浸泡在裝滿丙酮的塑膠澡盆,以此洗掉氧化的老舊鍍層。接著把鏡片放進真空蒸鍍機,並以三支鐵支架將鏡片支撐著,降下機器上頭的罩子後,把機器內部空氣抽盡。最後將內部的鋁加熱,全新的鋁就能均勻附著上鏡面。

(圖三)1980 年代清大天文社真空蒸鍍鏡面實驗照片,厚重的鏡片就是十六吋望遠鏡主鏡。(圖片/林富源提供)

題外話,校友們在敘述這些故事時,我隱約感覺他們最印象深刻的其實不是如何操作真空蒸鍍機,而是搬運厚重鏡片的過程。從清華物理館頂樓天文台把鏡片搬到樓下實驗室,要經過天文台那傾斜又狹窄的樓梯,僅容一人,一失手就可能就把前人的心血弄壞了。

話說回來,真空蒸鍍機的主要功能當然不是讓天文社學生鍍鏡用,應有其他更重要的教學和研究用途,這部分我就不多說了,隨便問一個理工科系的同學肯定都比我瞭解。

其他關於這台真空蒸鍍機的細節,諸如何時購入、如何購入、何時報廢等,才是我好奇的——最知道這些資訊的人莫過於陳通教授和呂助增教授。我在 2021 年寫信詢問過陳通教授,但沒有得到太多具體的答覆;幾個月後,我轉而尋找呂助增教授的聯絡方式(在幾位學長口中的敘述,呂助增教授當時還不是教授,他們稱他為助理,可見當時他在協助學生鍍鏡時還是位年輕助理)我詢問了清華物理系辦姊姊,最後得知呂助增教授已經去世了。

究竟要怎麼找到更多背後的資訊,我暫時還沒有頭緒,有空再努力囉!


作者介紹/

傅喻,新竹人,清華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畢業,清華天文社第 50 屆社長,現在在清華 BIIC Lab 工作。我說這裡的故事,歡迎你來補充。


#專文 #校史檔案 #真空蒸鍍機 #清檸 #新聞小組 #讀者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