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檸 NTHU Lemon News

清檸 NTHU Lemon News

雜草與野菜的往復對話

草地因其本身的生長特性,以及人為剪草的需求,呈現著變動而難以預期的特質。如果說以「野菜」的眼睛觀看,便能對物種與空間有不同的感知與想像,沿著物種與人的關係探詢,也可以發現不一樣的世界。「雜草」是我們對所有我們不願了解、冀望排除的草種一個模糊概稱,然而,雜草也內蘊了無限可能。事實上每種草都有自己的名字,每次指認一種草名,就是通往了它的身世,它所攜帶的生長特性、環境紋理、文化記憶、人與物種的互動情感,以及歷史。細細地去觀看一片草坪,何嘗不是既深邃、又豐饒,「雜草」也能以我們眼光的調整來重新詮釋:是入侵種/原生種、是野菜、是蜜源植物、是蝴蝶的食草......。

吃飽散散步?清大周邊的行人經驗——新竹散步節活動側記

在清大生活的我們,平時在校外都以什麼方式移動呢? 2025年3月9日的傍晚,《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主辦的【新竹散步節- 科技 x 人本 x 守護】在清大夜市周邊展開,希望透過實地步行,親身體驗行人道的挑戰,重新認識「行」的議題,並傳達「行人零死亡」的願景。 本文筆者以參與者的角度切入,記錄此次活動與對於清大周邊人行區域的觀察,邀請讀者一同回想自己的行走經驗:在學校周邊、新竹的步行感想如何?面對步行遭遇的障礙,會讓我們開始關心行人路權嗎?或是已經漸漸習慣了呢?

【讀者投書】別濫用「左派理想」來掩蓋侵略現實:抗爭應舉起國族大旗

本文所欲對話的,是日前在清檸化名為Anderson以「左派立場」反對「中國學生來訪團抗議運動」的文章。 作為當日活動的參與者之一,我想有必要做一些相關回應,並且進一步為台灣島上正在左派立場和國族認同間掙扎的人提供行動建議。這不只是為了澄清誤解,也是提出更好的願景。本文將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回應上三論點,最後一節整合論述以及提出進一步的願景。

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

▎前言 展場裡瀰漫明星花露水的氣味,一雙布鞋掛在監視器上,牆面張貼許多「吳阿姨退休金」的借貸專線⋯⋯觀眾好像不小心走進一塊閒置雜物的空地,疑惑眼前的物件是藝術嗎? 其實,這是清大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本課程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於2025年3月來到清大,引導學生從日常汲取點子,並在南大校區「澤空間」慢慢發酵為作品。本篇報導將介紹這個有趣的工作坊,紀錄白雙全老師如何教學生觀察世界、以創作對應生活的種種。 ▎把日常物件改造成作品 教室旁有一塊磨石子地板,白雙全老師讓學生搬來身邊沒用的、多餘的東西,布滿地面。一下子的功夫,地上便被各種物品淹沒了:紗窗、低筋麵粉、果汁機、燈管、收據、

服務學習去與留:服務學習的意涵與轉型挑戰

日前教育部已函令大專院校「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如非屬課程性質,不得『強制』要求學生參加,更不得以此作為畢業條件。」原先設有「服務學習」畢業門檻的大專院校,部分已對此函令做出相關回應,然部分學校則未做正式回應。 從清大學生議會於2024年9月所發布的貼文可知目前校方正在研擬服務學習轉型方向,清掃性質之服務學習則將直接廢止。而2024年12月12日的教務會議決議「取消必修零學分之服務學習畢業門檻,且溯及既往。」校方雖有公告確定廢除服務學習畢業門檻,但後續的配套措施與服學轉型相關事宜仍在研議中。本次報導,將從多位受訪者的分享,了解學生對於大學服務學習的看法、期待,以及對於轉型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