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檸 NTHU Lemon News

心繫一條黃絲帶——以「獨台會案」思考我們與歷史記憶的關係

什麼樣的情況會看見凌晨5點的天空?整夜沒睡在趕報告,看見陽光從宿舍的窗外慢慢透進來,或是帶著優閒的心情從床上醒來,準備早起去慢跑?1991年5月9日凌晨5點,對當時讀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而言,是被調查局從宿舍帶走的時間點。 「學校的宿舍裡面,聽到有人撞門撞到很大聲。拿一張拘票給我看說:『跟我去學校說明說明。』隨後就把我帶到車上去,在我上車之前還給我戴上手銬。我說:『這是幹什麼?我犯了什麼罪?』他們說你到了就會知道了,去說明說明就好。」 「我就眼看著車子開出校門外。我說:『不是要去學校說明說明?你們怎麼朝著學校外面開?他們說,你到了就會知道。」(廖偉程,《末代叛亂案》57:52)

住在清大的那些日子(下)——大學宿舍的理念革新與建設難題

大一開學時,作為大學新鮮人,有些人或許僅僅帶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來到清大宿舍,有些人則帶了各種不同用途的小家電、擺飾等來到新環境,準備迎接新生活。佈置個人空間以外,在宿舍內也須學習與室友們相處,找出共同生活的平衡之道。 除了個人對宿舍的經營,宿舍的硬體設施也會影響宿舍生活樣貌。本次專題清檸透過訪談顏東勇總務長,了解在清大一棟宿舍從規劃到落成、維護的流程,以及對於學生宿舍規劃的看法。

住在清大的那些日子(上)——宿舍經營與情感建造

《Apartamento》藝術總監Omar Sosa曾說:「我們在意的是人,因為是人讓居住的空間變成真正的家。」即便是同樣一個空間,都會因為不同人居住,產生各式各樣的風格與態度。 作為異地求學的人,住宿生活一直是與大學生涯密不可分的一塊。本次清檸採訪住宿組執行組長余憶如,討論對現行宿舍規定的評價與未來規劃,也邀請三位分別居住在碩、儒、仁齋的同學,分享他們如何在學校的規定與各齋舍的環境下,發展出舒適的生活空間。

人車躲貓貓—綠門戶計畫專訪

從光復路走進清華校園,我拖著行李箱緩步而行,汽車從旁行駛而過。對向有人迎面而來,我陷入應該留在圍欄內繼續行走,還是走出圍欄的猶豫......。」 近期校門配合綠門戶計畫施工,因此設置臨時人行道,經記者實際測量約 95 公分。然而狹窄的寬度若遭逢雨天撐傘、拖曳行李,為了避免與對向行人碰撞,行人不得已只能離開臨時人行道,可能造成人身危險及心理負擔。 本篇報導將一揭工程背後的種種考量,同時將學生的意見傳達至校內單位及新竹市政府,並交流學生、校方、政府三方對於綠門戶計畫想法,達到資訊共通的效果。

街頭民主教室 — 青年公民權背後的世代溝通

「十八歲的你,在做什麼事情呢?」 今年三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台灣有了史上第一次進入公民複決投票的憲法修正案,內容是把憲法的投票門檻從20歲修正到18歲,是第一個獲得四大黨全數同意走出立法院的修憲案。 順應國際潮流、各黨一致同意⋯⋯前景看似一遍良好的修憲案,在三讀通過後,還需要獲得選舉人數50%的同意——956萬票,才能修憲成功,比起投票率歷屆最高的2020總統大選硬生生多出100多萬票。 難以跨越的高門檻下,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支持度是決定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通過與否的重要關鍵。為探討本次的議題,學生會新聞小組清檸出動調查,希望帶領各位清華人了解,在社會的另一個角落,有一場對話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