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什麼可以吃嗎?清大周遭的客家小角落

客家是什麼可以吃嗎?清大周遭的客家小角落
首圖

前言

說到客家文化,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炫彩斑斕的花布?還是遠近馳名的擂茶?或是那如都市傳說般的小氣民族性?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都表示客家文化早已無形地融入你我的生活中,如限定角色般暗藏在身邊的每一個角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方地邁開腳步,親身體驗那神秘又有趣的客家文化,相信你一定會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走訪了清大周遭的三個別具特色的文化保留園區與展覽,分別是:東區客家會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與六家古厝群。這些園區與展場都跳脫傳統文化園區的擺設模式與閱覽設計,加入並融合不少現代元素,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豐富悠長的客家文化。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東區客家會館

位於東區的客家會館是離清大最近的景點,從機車塔出發僅需6分鐘便可抵達。雖然會館隱身於關東市場四樓,佔地面積不大,而且需要尋找一番才能找到入口,但較小的空間並沒有使館方畫地自限,反而走向小而精緻的路線,利用有限空間呈現客家文化與客家族群與新竹的歷史連結。展覽內容包括客家文化活動介紹、日治時期報章,以及新竹工業品等;每件展品旁更附有解說卡,為遊客提供該展品的歷史背景,增添不少觀展的深度。

圖一

最靠近門口的是新竹客家文化介紹,一旁牆上利用立體地圖直觀呈現客家族群在新竹的分布,並展有日治時期的國語報章,上頭除了寫有當代時事外更有糖果等廣告宣傳,讓人可以一窺當時人們的生活需求與關注焦點。

圖二

該展區中央介紹與客家族群有關的產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茶業、糖業外,也有令人新奇的窯業以及工業化歷程。除了產業外,展區也介紹了客家文化活動,如獨具特色的義民爺信仰與傳統意義重大的大閹雞比賽,都彰顯出客家與閩南間那各自相異又別具特色的文化差異,相當有趣。

圖三

新竹自日治時期就是台灣重要的工業城市,許多工業品都是由勤勉的客家工人生產,可以說新竹在地客家人不僅見證了新竹市與其附屬產業的歷史演變,更親自參其中。我們能從展場中不同時期的工業製品看到新竹市產業轉型的歷程,從燈泡、玻璃藝品,到以化工為主的肥皂、化妝品,再到代表高科技時代的晶圓,令旅客能從中認識到過往不曾知曉的產業結構與變遷。

展場另一頭,也有酷炫的投影音像作品《煉金術》,以新竹市演進歷史為藍圖,透過即時程式視覺,將鐵路、天然氣、玻璃、化工、到高科技的變遷呈現出來,體驗者可透過觸摸面和走動來與作品互動,以一種新穎、具互動性的方式讓人們去感受新竹市的歷史演變。

新舊融合更具特色—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位於竹北與竹東的交界地帶,從清大騎車約 12 分鐘便能抵達。假日時段的新瓦屋真可謂是人山人海,公園附近的車位基本上都是一位難求,因此我們花了些許時間才順利停好車,步行至園區旁。一眼望去,發現園區內的空間比想像中大得多,一時之間真不知該從何逛起,於是索性放棄思考,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進入這文化重地。

圖八

首先吸引我們的是忠孝堂。這座與眾不同的三合院外觀,除了與一旁的平房形成強烈對比,也讓我們見識客家建築的獨特美感。

圖九

一腳踏入忠孝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肅穆的宗祠牌位與匾額。兩旁牆上的畫像與相片,不僅展現該家族過往的繁榮,也隱含了慎終追遠、勿忘祖先的傳統理念。畫像與相片間的轉換,則默默留下了科技隨歷史演變的痕跡。兩旁的小門上寫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祝福語,蘊含著人們對於家族與後代的期許與祝福。除了先人們的畫像與相片外,整個廳內也掛滿了許多老舊泛黃的生活照,讓身為遊客的我們有幸以雙眼窺探當時人們的生活樣貌與時代更替。

繞到忠孝堂後方,便能看到舊公廳的遺跡。歲月如白駒過隙一般,使得這些遺跡在侵蝕下已未能完整保留,但從稻草與泥土混合而成的土牆,到那堅實的紅磚瓦,都讓我們能從這些僅存的寶貴史料中窺見當時的建築材料與技術。此外,在這些殘缺的建築物中竟有一道鐵門被保留了下來。令人驚喜的是,這扇鐵門的保存情況良好,上頭精美的圖騰與鏽跡彷彿述說著它曾見證的家族輝煌歷史。即使物換星移,它依然默默恪守著自己的職責,靜靜地守護著祖先們辛勤奮鬥的土地。

就在一步之遙,紅磚砌成的傳統房屋搖身一變,成了一間充滿歷史感的小雜貨店。店內賣著新竹本地的炊粉、客家花布、麵茶等小吃與紀念品。進門後,往左走便能看到客家傳統的餐桌與櫥櫃;向右走則能看到客家傳統房間的樣貌。墊高的床板上鋪著草蓆,陳舊的木製衣櫃佇立一旁,微風順著東北季風從窗戶吹進來。往上一躺,閉上眼,便能沉浸於老屋與生俱來的厚重而溫潤的歷史感。若非遊客眾多,真想在此安然度過一個悠閒的午後。

圖十六

在雜貨店稍作休息後,我們便東繞繞、西逛逛地探查整個保留區。經過翻新與新竹市政府的規劃,這裡吸引了許多商家入駐,如書店、烘焙坊、畫展等,周遭也經常舉辦假日市集,為整個保留區增添了不少樂趣。這不僅讓民眾在體驗客家文化的同時,也能逛逛市集,在難得的假日裡既感受了客家文化,也讓平時緊繃的身心得以放鬆。因此,無論你是想深入了解客家文化,還是尋求一個放鬆身心的好去處,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都是你的理想選擇!

歷史的最佳代言人—六家古厝群

有別於新瓦屋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呈現客家文化,距離新瓦屋步行僅10分鐘的六家古厝群則更偏向保存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到了園區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義靈祠。

為求平安,我們便上前稍微祭拜了一下。在祭拜的同時,我們注意到祠旁的告示牌,藉由告示牌上的記載,我們了解到義靈祠內供奉的是為林家犧牲的朱羅伯公。查找資料後,我們發現朱羅伯公的故事眾說紛紜,有一說是因械鬥事件被殺頭,也有一說是在林爽文事件中犧牲。但無論如何,朱羅伯公這份為林家犧牲自我的精神,都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旅程中不禁肅然起敬。

圖十七

深入廣場後,我們便見到問禮堂與大夫第。由於問禮堂不對外開放,我們直接前往大夫第。

一進入大夫第,便能感受到與忠孝堂截然不同的氣息。雖同為宗祠,大夫第展現出官員及仕紳特有的嚴肅與莊重。除了氛圍上的差異,大夫第的規模也遠較忠孝堂宏大。

進入宗祠內部時,牆上懸掛著「奉直大夫」字樣的匾額,令我們對於這家族的神祕背景更加好奇。查閱資料後,我們發現原來大夫第本名為「慶善堂」,由林先坤先生建立。林先坤先生在林爽文事件中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協助官府平息叛亂。他也為因械鬥而亡的人興建義塚與義民廟,參與捐田祭祖、修橋等公益活動。這些事蹟除了讓我們對林先坤先生湧出一番崇敬之情,也讓人驚嘆林家這地方上的名門望族當時在新竹的威望與影響力。

其三子林國寶亦追隨其父親的腳步,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並曾捐資修築竹塹城。父子二代的努力也獲得清廷肯定,於是在嘉慶年間,林家向朝廷稟請追封二代奉直大夫,並獲得恩准,因而慶善堂改名為大夫第。

在歷史現場了解當時獨特的歷史背景,不僅使原本載於史冊的重大事件從文字變為可感觸的實物,也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制度與生活,並彰顯出這些珍貴史料的歷史價值。這些歷史,提醒後輩的我們記錄並保護歷史的重要性。

文化中終究來自生活

這次的客家小旅行綜合現代、新穎、懷舊、歷史等多種的風格並以多層次的方式將新竹數百年的客家歷史與文化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些景點融合了這些元素,以新奇、有趣的方式推廣客家文化,相信這都能讓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能夠認識到不同族群的獨特風貌。即使園區中有些設施與保存文化並沒有直接關連,但能吸引群眾利用難得的休閒時光出門走走,體驗不同事物,相信都能使生活不再只是單調的兩點一線,而是充滿驚喜與樂趣。

記者/羅翌文

攝影/羅翌文

編輯/林亮語

#生活文章#校園生活#客家文化#深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