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園:身體,及其所創造的(下)
隱蔽在林木與建物的清華蝴蝶園,是早期在校園少有的開放性蝶園。十幾年來,蝶園的維護、創造與自然觀察的積累,仰賴的是背後一群志工十年如一日的日常投入。蝶園的環境中,一片葉子上便可能承托著幼蟲與卵粒,人與生命在親密的距離下,以及勞動與進行自然觀察的切換,形塑了獨特且細膩溫柔的身體韻律,以及人與生命的互動關係。
文章由此以「身體」為引,關注我們與蝴蝶、與環境的交織,以及存於其中照護與創造的關係。蝴蝶那纖巧的蝶翼、隱蔽的毛蟲、細小而精巧的卵──我們如何為蝶所迷戀;我們的身體極其創造,無論是一株植物,一筆紀錄,或是一方蝶園──是對蝶的追尋與棲地保育的思索。本文分為「園丁」與「觀察者」上下兩篇,下篇「觀察者」,聚焦的是蝶園的日常紀錄中,尋找、辨識、攝影、紀錄,所充盈的耐性與發現的喜悅。
「我們長大了,懂得佩服那裝了一肚子黏黏汁液的毛蟲,他體內的血像是滴答走動的時鐘。我們看著牠在一個危險的世界裡爬行,了解牠的兇猛、牠欺騙的必要。褐斑蝶脫蛹而出,燦爛、令人心碎。我們追蹤牠那短而執著的幾天過程,直到牠顏色褪去、翅膀脫落。現在我們掀起樹葉,尋找蝴蝶卵。」──蘿賽《蝴蝶熱》頁200
▎觀察者的雙眼
卵
當你發現蝴蝶並不總是相伴著花朵飛舞,而是尋找般探測不同植物時,你或許意識到了他們並不是在覓食與生活,而是在準備繁衍──牠們敲敲葉片,確認植物的氣味,直到找到吻合又喜愛的葉片為止。此時你的眼睛已經不會僅被翅膀的顏色所迷惑,而細看著牠們腹部的行為,彎勾,輕點葉片,產卵,彎勾,輕點葉片,產卵。湊近去看,卵被葉片穩當托住。你已經等不及牠們的成長。
循跡
初入蝴蝶園的人,總是會被斑斕羽色的翩躚姿態奪去目光,而若帶著相機的遊人,也容易帶著存儲在記憶卡中的華美照片滿意離去。但若是有經驗的觀察者,便會仔細思考,蝴蝶的一生會經歷什麼樣的過程?如果開始思索,會開始辨識蝴蝶的食草(註一),看清園裡每一株植物的不同,接下來,便會從植物上找到不同蝴蝶所喜愛的嫩葉或老葉,在葉上找到卵,在卵殼上找到一枚細小的破洞,在葉片上找到幼蟲的食痕與蟲巢。就像是在毛瓣蝴蝶木(註二)上找到橙端粉蝶的一生。
反覆尋找
為了拍攝完整蝴蝶的幼生期,有時候會特意追尋某種蝴蝶的卵,而要拍到蝶卵,就要在葉片或花朵上細細搜尋。有時,為了追索一只蝶卵,清理好地面後席地而坐,老花眼鏡,放大鏡,相機鋪開,在一整盆長勢略顯凌亂的烏面馬,鎖定將開的花苞,一個、一個仔細搜尋。
在絕對的專注中,所有時間的流逝都是當下,當下,當下。
偽裝與擬態
有時觀察越深,不免把自身想像成一隻鳥,一只毛蟲。然而事實上你只是個旁觀者,饒有興味地看見毛蟲所演化出躲避天敵的策略,以及鳥類如何拆穿牠們的把戲,如此往復。當一隻橙端粉蝶幼蟲昂起頭部與胸部(註三),牠又是將我們視為一隻鳥,或是一隻螳螂呢?
▎觀察者的身體
70-300mm f/4-5.6 Macro
攝影者架好腳架,罩上偽裝帳在喜愛的地點耐心等待,此時此刻,他已經對環境了然於心:前方紅豔的繁星花,是橙端粉蝶、紅珠鳳蝶等喜愛吸食的蜜源植物;右側陽光均勻灑落在繚繞的長穗木與馬利筋上,是眾多蝴蝶喜愛造訪的地點;左側則是偏暗一些,蝴蝶稍少。
若是走動捕捉畫面,攝影者掌握了步履的節奏與距離,清晰、準確、不帶猶豫,鏡頭對上蝴蝶飛舞暫歇的短暫窗口期。
60mm F2.8 Macro 野外攝影
面對著一枚細小的卵粒,攝影者小心翼翼地對焦,夾起雙臂,屏息,抑制住任何一絲細小的抖動,對準,按下快門。
快門是一瞬的。是拍攝過程中,最大的震盪。
攝影者對著相機螢幕,逐張檢視照片的對焦,重新對準卵粒。
有時,風勢比呼吸更先一步抵達。攝影者放下相機,等待風暴平息。
65mm f/2.8 1-5x Macro 室內攝影;疊焦攝影
攝影者將嫩葉連枝俐落剪下,衛生紙噴水包裹起植株斷面,再用塑膠容器包覆植株,保持嫩葉鮮活。拿到卵粒後,盡可能快地將卵粒放上手機架載物臺進行拍攝,避免卵粒經久失去光澤。
他將卵葉固定好,用鑷子調整,黏貼上膠帶。
他的手輕輕轉動,調整細微位置,直至對焦。
他在旁按下快門線。
等待三到五秒,相機自身的機械震動平息。再次按下。
他轉動佈鏡雲台,對焦卵的另一個區域,如此往復。
隔日,小心翼翼地,將嫩葉連同卵粒掛回植株。
▎觀察者的表達
照片
相機讓我們在觀景窗內長久凝視的慾望得以定格。拍攝成蝶飛舞的攝影者說,他喜愛鳳蝶吸食花蜜時腳彷彿在花朵上跳舞,橙端粉蝶的翅膀內側輕輕掀開,某個角度的黃蝶蠢萌的表情。拍攝卵的攝影者說,透過相機放大,他好驚訝一枚卵竟然可以如此纖細、精緻、充滿細節。
紀錄
每個月的其中一個白天,志工們一邊走、一面由資深志工導覽,大聲喊出蝶種的名稱,負責記錄的志工用著一枝藍筆,在紙上不停寫下蝶名與紀錄。其中一個晚上,孩子稚幼而充滿活力的喊叫聲,隨著蛙類的起落而呼喊:「斑腿加一」、「澤蛙加一」,志工用發亮的手機屏幕一一記下。
溫柔的語言
如何向孩子解釋看到的一切?細看黃襟蛺蝶的翅膀顏色,是花生、牛奶、巧克力;將紅刺蔥輕輕搖晃,將一縷清香送給孩子;孩子們興奮地喊出蝴蝶的成長過程「一齡變二齡,二齡變三齡......終齡後變蛹,蛹後變蝴蝶」;帶孩子看水餃皮般包裹起的蟲巢。
當虎斑蝶翩然飛來在蘭嶼牛皮消產卵時,孩子們排坐著,仰頭等待,大聲數出蝴蝶產卵的次數:「一......二......三.......。」總結,問他們有沒有「十連勝」,孩子們快樂地數出「十一!十二!」
註一:蝴蝶幼蟲對食草的選擇具有專一性。
註二:依照蝶園觀察,目前有橙端粉蝶(端紅蝶)、台灣粉蝶、淡紫粉蝶、黑點粉蝶等在毛瓣蝴蝶木上產卵。
註三:有一假說為其擬態為青竹絲嚇退天敵。
Story Map連結:https://arcg.is/1friae2
延伸閱讀
清華蝴蝶園植物圖鑑:https://belc-butterfly.vm.nthu.edu.tw/search/scientific
作者|連思瑜
攝影|連思瑜、張晁維、林淑煇、謝華君
編輯|許璦翎
審查|顏士清
本文得以完成,是與方聖平老師、園務組志工朱寶柔、黃淑儀、楊瑞蘭、邱華龍(鹿子百合)等人一起進行的日常維護工作,參與解說組志工林淑煇(猴子)與謝瑞珍(紫燕蝶)的解說與定觀活動,閱讀志工郭秋月的蝶調紀錄,參與蛙調組志工邱佩娟(高蹺鴴)與梁富生(赤頸鶴)所舉辦的蛙類調查,拍攝者張晁維(陸捌肆貳昆蟲映像工作室)、林淑煇與謝華君在拍攝與觀察之餘的無私分享,志工賴振川與我分享找蝶卵的經驗,以及育苗組志工糜定忠、朱家貞在工作之餘的分享。其餘相遇的志工,也曾與我分享諸多知識與經驗。
本文寫作正式受訪者包含攝影者張晁維、林淑煇、謝華君、糜定忠、朱家貞等人,參與謝瑞珍的解說,閱讀方聖平老師的植物圖鑑,許多段落是以其訪談、解說與紀錄原話進行改寫,正文呈現上雖因閱讀體驗隱去特定受訪人姓名,但希望能於文末告知讀者,這些寫作是不同個人對蝴蝶的追尋、對自然觀察的反覆思索匯集而成,這些追尋與思索,多是持續了數年至二十年不等的時間,用勞動的雙手與細膩的凝視,所凝結而成的一段故事。
此外,我在訪談過程中也了解到育苗組工作曾經承繼自林試所退休的張先生,以及拍攝蝶卵的計畫曾是由賴振川找尋、莊燦榮拍攝,後來,莊先生因身體因素將拍攝蝶卵器材交給謝華君繼續此計畫。蝶園日常維護點滴,長期觀察紀錄,也是由無數個人累積、傳承並維繫而成。
#蝴蝶園 #清大蝴蝶園 #校園地景 #清華大學 #橙端粉蝶 #圓翅鉤粉蝶 #黑星弄蝶 #細灰蝶 #虎斑蝶 #清大 #校史 #環境書寫
【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計畫
2022年冬天開始,我們開始在清大自然保育社進行校園生態調查,2024年春天,開始進行成果書寫與發表。團隊致力於紀錄校園中的物種、生態與環境變遷,並關注我們生活其中時,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關係。
製作團隊來自自然保育社社員與校內關注環境的學生,結合物種觀察經驗與環境關懷,分享生命與環境所予我們的眼睛、雙手與心。
其他Story Map版文章請入(持續更新)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91ffa53ff0874699a11ec09042db9b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