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園:身體,及其所創造的(上)
隱蔽在林木與建物的清華蝴蝶園,是早期在校園少有的開放性蝶園。十幾年來,蝶園的維護、創造與自然觀察的積累,仰賴的是背後一群志工十年如一日的日常投入。蝶園的環境中,一片葉子上便可能承托著幼蟲與卵粒,人與生命在親密的距離下,以及勞動與進行自然觀察的切換,形塑了獨特且細膩溫柔的身體韻律,以及人與生命的互動關係。
文章由此以「身體」為引,關注我們與蝴蝶、與環境的交織,以及存於其中照護與創造的關係。蝴蝶那纖巧的蝶翼、隱蔽的毛蟲、細小而精巧的卵──我們如何為蝶所迷戀;我們的身體極其創造,無論是一株植物,一筆紀錄,或是一方蝶園──是對蝶的追尋與棲地保育的思索。本文分為「園丁」與「觀察者」上下兩篇,上篇「園丁」,聚焦的是蝶園的日常創造中,照料、更新、洞察並重整秩序,所充盈的創造性、美感與愛。
「微小無害的園藝之事,以另一種共鳴與思想,奇妙地擄獲著我們的心。從事園藝之事好比創作,它需要創造慾與渾然忘我的感受;人們可以憑自己的心神意念去耕耘一方土壤。然而,天地自有其限。人類因各種慾望與幻想所驅使的,終究要讓位給大自然,由它來操刀、照料。」──赫曼.赫賽《園圃之歌》頁8
▎園丁的雙手
連根拔起
沒有人比園丁悉知,植物紮根於地,是如何繁茂堅韌。然而得知這覆掩於土地裡,人所不可見的生命泉源,是透過清除。依傍人社院建物陰影的棚架下,植著一整片臺灣馬藍,在這半片陰影中找到機會的還有黃金葛、姑婆芋、蕨類。整個早晨,用小鋤頭敲挖著蕨類表淺卻連成一片的根、姑婆芋肥厚葉柄基部所連結的巨大塊莖、收束不知盡頭的繩子一樣拉拔著黃金葛,整理出了一片空地,卻也同時發現臺灣馬藍(註一)的莖如此脆弱易折,因為我們在其中工作而一地狼藉。
等待發芽
園丁知曉植物如何存續與繁衍:清除關乎著揀選,更新,給予機會。重新釋出一片空地,一方陽光,便能觀察會是什麼自土壤的種子庫冒出,或許是鷗蔓(註二)帶著纖毛降落的種子。或許是曾經肆意蔓掩,卻一度因為噴灌系統停用後太過乾燥,而在這片土地絕跡十年以上的非洲鳳仙花(註三)。十年,意味著生命用種子型態存活,感知周遭的環境,耐心等待時機發芽──當年玩著種子彈射遊戲的孩童與鳳仙花本身或許都不會知道,當它貯藏於土地之中時,竟也躲過了2013年席捲整個島嶼的露菌病。
剪除
沒有人比園丁更能理解,剪除是一門關照與覺察生命的藝術。適當的剪除,可以使因為碰撞而傾倒的台灣馬藍重新挺立,刺激繁星花綻放新花(註四),去除年年積累在棚架上的枯藤。這意味著要用雙眼巡視恰當的剪除點位,分辨已然開放過的花朵殘骸與老病枯萎的樹葉,用手觸探哪些枝條富有彈性,尚有生命在裡面汩汩流動,哪些則早已脆硬,等待時間風化。剛開始剪除的新手,不免會猶豫、疼惜、進退兩難,但只要技術成熟的那天,那便讓剪刀用篤定地韻律穿梭,你會發現,剪除竟同時也是關於更新與創造的藝術。
播種與養育
園丁親手養育下一輪生命:等待馬兜鈴的種子成熟,泡水,灑播種子。他等待發芽,將成功發芽的種子移進小盆,再度等待,當小苗伸出第三片葉時,將之移至中盆。園丁用雙手抵禦了蝸牛與螞蟻吃食種子,置放上紗網避免蝴蝶產卵在柔弱的小苗上,細細照料,維持著花園的更新與生命輪替。
▎園丁的身體
稱手的工具
一把磨利的鋸子,一把鋒利且附帶自動回彈功能的園藝剪,一柄稍具重量感、揮動起來順手的鋤頭,以及一雙反覆清洗乾淨的手套,便能應付園裡大部分的照顧與維護工作。這些工具是身體的延伸,穿梭在事物的表面與內裡。
意外之客
在園裡工作的時間大部分都緊貼泥地,與周遭的植物親密摩娑,離去時不免發現貼身的小小驚喜。有一次,與夥伴們排坐著除草,結束後發現大花咸豐草(註五)用其瘦果上的倒刺緊抓著褲腳,而熟透的波葉山螞蝗(註六)莢節用細密的纖毛沾附著袖口。另一次,則是發現膝蓋以下黏了點點翠綠的菁芳草。它們搭著便車,享受著我的步履,以及當我一一悉數拔除時所找到的新空地。當我得因此仔細清除時,也因此憶起在蝴蝶園工作的身體,與泥土、身周植物有著什麼樣的碰觸。
▎園丁的表達
偏愛與深諳
園丁並非對園內植物皆一視同仁,相反的,他們總是對部分植物,昆蟲,動物,懷有更多地偏愛,形成這種偏愛是因為物種的功能,稀有程度,習性,以及互動過程。當細心育苗後長成的臺灣馬兜鈴(註七)覆掩於大花咸豐草、紫花霍香薊之間時,便會將馬兜鈴與其他植物互相糾結的莖與根,輕柔地解開,再將蔓生的其他植物移除。
此外,園丁深諳每一吋土地的特性,哪一吋土地較為濕潤,或是獲得更多的日照,總是在不斷的種植,失敗與觀察中體會而出。因此,選擇與捨棄的過程一部分是因為偏愛,一部分是因為對植物與土地個性的深諳。
溫柔的書寫(註八)
一些資料可以在反覆翻閱中文與英文圖鑑中找到,但是培植與養蝶效果得依靠經驗,例如在亮處生長的翅果鐵刀木(註九)相較於暗處生長的更不利誘蝶,因此園丁更喜愛將它們植在稍陰的地方,他寫下紀錄:「林緣稍蔭蔽處以及短日照處之養蝶效率較高。」最後一句則是:「身為豆科植物,本種黃昏時葉片下垂,彷彿為粉蝶幼蟲蓋上棉被。」
註一:枯葉蝶食草。
註二:琉球青斑蝶、姬小紋青斑蝶、小青斑蝶與青斑蝶食草。
註三:中、大型蝶的蜜源植物。
註四:多種蝴蝶喜愛的蜜源植物。
註五:蜜源植物,於冬季蜜源植物缺乏時尤為重要。
註六:為豆環蛺蝶食草。
註七:依據蝶園紀錄,養育蝶種包括紅紋鳳蝶、黃裳鳳蝶、麝香鳳蝶、台灣麝香鳳蝶、大紅紋鳳蝶。
註八:請見清華蝴蝶園之植物圖鑑,由方聖平教授所編寫。
註九:亮色黃蝶、黃蝶、遷粉蝶、細波遷粉蝶與靛色琉灰蝶食草。
Story Map連結:https://arcg.is/1rP0Xm2
延伸閱讀
清華蝴蝶園植物圖鑑:https://belc-butterfly.vm.nthu.edu.tw/fieldguide/plant
作者|連思瑜
攝影|連思瑜、許璦翎、張晁維
編輯|許璦翎
審查|顏士清
本文得以完成,是與方聖平老師、園務組志工朱寶柔、黃淑儀、楊瑞蘭、邱華龍(鹿子百合)等人一起進行的日常維護工作,參與解說組志工林淑煇(猴子)與謝瑞珍(紫燕蝶)的解說與定觀活動,閱讀志工郭秋月的蝶調紀錄,參與蛙調組志工邱佩娟(高蹺鴴)與梁富生(赤頸鶴)所舉辦的蛙類調查,拍攝者張晁維(陸捌肆貳昆蟲映像工作室)、林淑煇與謝華君在拍攝與觀察之餘的無私分享,志工賴振川與我分享找蝶卵的經驗,以及育苗組志工糜定忠、朱家貞在工作之餘的分享。其餘相遇的志工,也曾與我分享諸多知識與經驗。
本文寫作正式受訪者包含攝影者張晁維、林淑煇、謝華君、糜定忠、朱家貞等人,參與謝瑞珍的解說,閱讀方聖平老師的植物圖鑑,許多段落是以其訪談、解說與紀錄原話進行改寫,正文呈現上雖因閱讀體驗隱去特定受訪人姓名,但希望能於文末告知讀者,這些寫作是不同個人對蝴蝶的追尋、對自然觀察的反覆思索匯集而成,這些追尋與思索,多是持續了數年至二十年不等的時間,用勞動的雙手與細膩的凝視,所凝結而成的一段故事。
此外,我在訪談過程中也了解到育苗組工作曾經承繼自林試所退休的張先生,以及拍攝蝶卵的計畫曾是由賴振川找尋、莊燦榮拍攝,後來,莊先生因身體因素將拍攝蝶卵器材交給謝華君繼續此計畫。蝶園日常維護點滴,長期觀察紀錄,也是由無數個人累積、傳承並維繫而成。
#蝴蝶園 #清大蝴蝶園 #校園地景 #清華大學 #臺灣馬藍 #繁星花 #馬兜鈴 #鳳仙花 #山螞蝗 #園丁 #清大 #校史 #環境書寫
【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計畫
2022年冬天開始,我們開始在清大自然保育社進行校園生態調查,2024年春天,開始進行成果書寫與發表。團隊致力於紀錄校園中的物種、生態與環境變遷,並關注我們生活其中時,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關係。
製作團隊來自自然保育社社員與校內關注環境的學生,結合物種觀察經驗與環境關懷,分享生命與環境所予我們的眼睛、雙手與心。
其他Story Map版文章請入(持續更新)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91ffa53ff0874699a11ec09042db9b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