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校園鬼故事(上):地貌、空間、歷史堆疊的恐懼

清大校園鬼故事(上):地貌、空間、歷史堆疊的恐懼

▎前言

因為我一直覺得C區一樓電梯旁邊的樓梯很不舒服,每次走都覺得有東西從小腿那邊拂過去的感覺,就會問別人:你覺得人社院哪裡最陰?想確定是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雖然位置有些不同,但是大多數人都滿一致的回答是C區。當然也有人說哪裡都沒感覺。就問到了友人A的故事。他說是C區二樓往廁所的那條走道他說每次走都會聽到後面傳來喀啦喀啦喀啦的聲音,原本以為是背包的扣子的聲音,但即使握住了扣子,也還是會聽到那個聲音,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去上那間廁所了。」(擷取自PTT marvel版〈清大 鬼故事 難道你覺得這裡要蓋滿建築物嗎〉

上述取自網路文章的內容,從其對清大人社院空間的描述,不僅顯示所謂的「鬼故事」往往與所處環境——包含其地理位置、空間規劃、背景脈絡等——息息相關,更代表從過去到當代,這樣的故事都透過不同的形式在社群之間傳遞。

在當代都市逐漸現代化的過程中,鬼怪、靈異事件、超自然現象的名詞,似乎越來越脫離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大學作為一個教育的場域,應該被視為現代化過程中具有理性化特質,可以破除迷信的重要機構。但作為現代化「袪魅」的學校卻不斷出現被視為非理性的校園鬼故事傳說。

這如同Josephson-Storm(引自許曼之,2018)所提出的:「我們從未袪魅」的說法,其認為袪魅不過是學者所創造出的神話傳說,現代性領域之所以將宗教的論述排除,是因為其將科學與宗教視為對立的兩件事,藉由排除迷信、宗教的事物,以確立科學的範圍。但實際上這類過於二元對立的觀點與現實的狀況並不符合,許多時候宗教與科學是處於共存的狀態。

本篇報導改寫自東華大學「鬼魅地理學」課堂報告(註一),以清大校園後山與人社院周圍的鬼故事,探討在學校這類被視為理性化的場域中,鬼魅是如何存在、被再製,又如何在行為、空間、社會、文化上對學校產生影響(林潤華,2017)。

▎清大為何有如此多的校園鬼故事?

自小我們便聽聞許多關於校園的傳說,其中多數學校皆有共同的校園怪談即是:「在還沒建造成學校之前,我們腳下踏著的地是墳場。」筆者也曾聽長輩們說過:「只要是城外都屬於荒蕪之地,是滿地的墳墓。

關於前者的傳言,在葉高華(2015)〈台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三:學校以前都是亂葬崗〉一文中提到,如果校園地形十分平坦,適合種植作物。而農業時期,土地是最大的資產,人們會盡可能耕地製造最大值的產出,因此這樣的土地基本上不會是墳墓。但位於市區近郊的山坡或是沙丘上,曾經是墓地的機率就高得多了。或許可以推斷隨著人口增長、城市擴張,過往的墳墓被遷葬,土地被重新建造為民眾所需的設施。

那麼為何多數人會將學校的前身與墳墓做連結呢?許水德(2019)提到民國五十七年執政者欲推行教育措施,公布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當時各縣市受蔣中正總統指示:「廢除公墓改設國中」,算是證實了部分學校曾是公墓的事實。綜合以上,我們能發現學校曾經是墳場是有跡可循的,也是各縣市建造學校的相同元素。

清大校園中也流傳許多鬼故事,這些鬼故事的發生地又多圍繞著十八尖山,涵蓋人社院、相思湖、梅園等周邊的空間。以下將空間區分為山區、水域、建築物,並分析清大鬼魅化故事與地理空間的關聯。

▎清大後山:未知的山區、偏僻的位置、老舊廢棄的防空洞與墓園

有一次半夜大概11點我和教練還有一個畢業的學長三個人練直排輪路溜,想說沒有溜過環湖就去溜看看,教練拿著手機順便拍縮時。起初很順利,但到了最高點之後所有人背後都開始狂冒冷汗,我一直覺得有東西在我們後面,但我們後半的路程是下坡所以我們也不能溜太快,教練的縮時一直有在錄,也有沿途拍了些照片。結果最後出來步道後,在確認錄影時,只到最高點前有紀錄,過最高點後的錄影紀錄全部莫名奇妙消失了。」(清大人社學士班某學生,2021)

(圖一)清大人社院後方的蝴蝶園。

清大後山泛指鄰近人社院、梅園與相思湖的區域。在華人傳統文化中,山區和水體皆屬於聚陰之處。如同段孚義(2008)對於荒野恐懼感的描述,山地本來就屬於非人類活動區域,在中古時代被懷疑會受到「野生動物、強盜、巫婆、魔鬼」的襲擊。即便到了現代我們對於這類地點有較多認識,但依舊是脫離日常生活的範疇,充滿未知。

除了人們對山區抱有未知的恐懼外,位於後山的南校區土地使用的歷史變革,也使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增添了神祕色彩。

清大南校區曾是新竹第一公墓的範圍。據《竹塹文獻雜誌》(2003),十八尖山在漢人尚未入墾前,為原住民道卡斯族竹塹社鹿場,後於清代乾隆至同治年間將十八尖山附近等地設為義塚。日治時期,因有意在十八尖山建造一座公園而進行清塚。日治後期,戰事爆發,軍方於十八尖山中開鑿許多防空洞,當時成為軍事用地,禁止人們靠近。

偏僻的地理位置、老舊廢棄的設施與過去留下的舊墳,都為人們在十八尖山上添加許多遐想。

(圖二)清大後山殘存的墳墓。

▎相思湖:真實的死亡事件

我覺得這是個聚陰的地方。第一次去,不知道為什麼會特別注意這個湖面上的小船。這個湖,曾經有兩個小孩溺水,兩個研究生跳進去救他們,結果最後四個人都走了。後來校方在湖邊建了紀念碑,湖上放了一艘小船,小船上有一個小房子那。那個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就特別想要注意看那個小房子,可怕的地方來了,之前有學生發現這艘小船,只要有人從湖邊路過,小船的船頭永遠朝著人的方向,而且慢慢地朝人在的岸邊前進。同學覺得很恐怖,跑去跟教官述說這件事,教官一開始也不相信,後來跑去做實驗發現這是真的。最後這艘小船,就被校方固定在湖面上了。」(擷取自Dcard靈異版,2015)

這段故事是關於人社院後方的相思湖溺水事件。其真實故事為民國85年1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三年級學生符東陽與竹北中學一年級學生王明仁,於相思湖為拯救建功國小溺水五年級學生李惠婷,最終三人不幸喪生。

(圖三)相思湖畔義行紀念碑。

相思湖坐落於梅谷之中,也是接近清大的後山地帶,位於梅園上方,緊鄰人社院。梅谷的前身同樣是墓地。

當時任職校長的毛高文先生認為,梅谷後方連接到新竹科學園區的土地牽涉到清華未來發展,因此在經歷遷墳、與市政府溝通、向教育部爭取經費等勞心費力後,將梅谷與其後方的土地順利拿下。

獲得土地後,最初校方希望能整理荒蕪雜草生長的後山,因而建造梅谷。梅谷選址鄰近人社院,是期望梅谷能帶給人社院一些靈氣。時任總務長胡德教授表示:「希望(人社)院裡的學者教授到湖邊能夠啟發靈感,做出很好的詩詞歌賦、各種作品。」其受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清華園的荷塘啟發,期望能讓清華也有相同的環境,因此於建造梅谷後,再製作一個人工湖。

另一個建造相思湖浪漫(世俗)的理由是,毛高文校長認為清華男女兼收,人文社會學院會需要女性宿舍,因此讓胡德教授去蓋文齋(現梅園與相思湖附近)。在文齋附近蓋個相思湖,到時文齋的女生跟男朋友有個地方散步談心,是多麼浪漫的事。

在建造相思湖時,因大多數的經費都使用在宿舍上,無法撥出額外的經費給相思湖。為了節省開支,校方將蓋核工館挖出來的土,用於梅谷築壩。雖然相思湖是人工建造,但湖旁並沒有設置步道或是其他設施(橋、涼亭),且因人跡罕至,保留了原始生態。

起初湖中有一隻大白鵝,並停泊一竹筏,竹筏上有紅白斑駁的小屋。人類自作多情,看著大白鵝形單影隻,便放了一對黑天鵝與其作伴。從此開始有愈來愈多人於相思湖駐足。

(圖四)相思湖竹筏。

相思湖的興建緣由如此浪漫,又為何流傳鬼魅故事呢?

相思湖的地點具有兩類可能會導致其鬼魅化的特性。其一是其遠離人類經常活動的區域。Edensor指出身為都市邊緣廢棄地景的特性,會使得人對空間時常處於不可控制的狀態,產生對於空間之焦慮與詭異感(引自林潤華, 2017)。

其二是它是個靠近山邊的水體,在華人的文化中這兩者皆為聚陰之地。因為這類場域對人類而言是未知、不可控的,甚至難以生存的。

而相思湖鬼故事中的死亡事件,具有與過去真實事件連結的特性,雖然故事未有任何線索顯示鬼故事與該地點有鬼魂存在的關聯,但真實事件存在打破了超自然現象與真實世界的二元分界,加強了鬼魂存在的真實性,大家不禁聯想死亡事件的發生,是不是水下的鬼魂出來抓交替所造成的。

▎梅園:校內墓園的生死交界與夜教的恐怖渲染

梅園位於清華大學校園後方的山坡上,為清大於新竹建校第一任校長梅貽琦之墓。梅校長民國51年逝世後,校方感念梅校長對於台灣教育的付出,於是決定將其葬與校內,並取名為取名為「梅園」。當時梅園這一塊都尚未被開發整理,風水師領著眾人,選了目前梅園的位置將其的棺木下葬。下葬後,梅園經過一番整理,植種桃李,代表梅校長桃李滿天下,又因為梅校長姓梅,所以後來改種梅花,形成今日梅園的樣貌。

有一次計財系夜教結束後,發現梅園有人在吵鬧。他們排出三個人過去查看一下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到梅園後看到六個人在吵架,但並不是他們營隊的任何人。後來吵完了那六個人開始移動,但是那六個人移動的方式很詭異是兩兩貼在一起,一個人的正面貼在另一個人背上,而前面那個人的腳就踩在後面那個人腳上,用很不自然的方式,但他們移動起來很靈活,所以遠看感覺像是三個人在移動。三個隊輔就偷偷跟了一下,他們從梅園往上走繞到相思湖,從湖邊的道路進蝴蝶園,最後在人社院那邊不見了。三個隊輔回去大概說了一下情況,所有人也就只是覺得不可思議,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然後一個月後,三個隊輔中,其中隊輔A跟朋友說想騎車出去散散心,失蹤幾天後被從海裡撈起來,幾個月後隊輔B被驗出血癌,沒多久就離開了,最後是又過了一陣子的隊輔C,在撿球的時候觸電然後走了。前兩個隊輔的故事不清楚真假,但清大校內的確有人因為觸電而死亡,學校查過了,那個地方根本沒有漏電,只是不知道怎麼對外面交代才這樣講的」(擷取PTT marvel板,2018)

(圖五)梅園。

梅園相較於一般墓園,因是紀念清大在台建校的首位校長,梅頤琦校長(註二),因此更具有清大校園代表地標,以及學生大型活動舉辦前需祭拜的神聖意涵。

但是這層紀念意義似乎不能掩蓋墓園生與死的交界特性。在校園內擁有一個墳墓似乎是一件太不尋常的事,尊敬的梅校長自然不會出來作亂,但墳墓的特性,外加此處靠近無人居住的山地,並非人類所熟悉的空間,引發吸引其他鬼魂至該處作亂的想像。

關於梅園的鬼故事大約有三種型態,但大抵不脫離類似的故事架構:一個系所辦理夜教(註三),遇到鬼魂或是具詭異感的事件,之後當事人遇到特殊意外死亡。變形的型態大多在講述人的身分、故事過程所遇到靈異現象、遇到鬼之人的作為上有所不同。

在講述人身分上,最典型的類型為口耳相傳。某個人從另一個人口中聽到後,傳給另外一個人。但其實得知故事的每一個人,都但很難知道故事的源頭是從何開始。另外一類特殊的口耳相傳類型是宣稱從死者親近的朋友聽說,這類宣稱更加深了事件真實發生的恐懼感。

而故事過程所遇到的靈異現象上,差異在於所遇到的鬼魂行為不同。故事主要架構都是遇到鬼魂之人,看到六個在墓園行為詭異的人「吵架」或是「怒罵」,但是後來這六個人的移動方式在各個故事變體中有所差異,推測是在傳播過程中加油添醋而導致。

至於當事人遇到鬼魂之後的行為,則在兩個方面有所不同。第一個差異是當事人在當下有無受到鬼魂的影響,是否差點被「牽走」。第二個差異是當事人在事前或事後,是否有對現場的鬼魂不敬。如一類說法就提到「可能當天辦夜教的負責人沒照流程走,一路嘻笑,冒犯到山上亡靈。」(擷取自PTTmarvel板,2018)這類說法加入的概念是因為個人未尊敬當地鬼魂而導致死亡結果,而非只是遇到當地的鬼魂,因「被煞到」等外力因素導致個人死亡。

為何會有諸如此類的故事情節差異產生,筆者認為可以從傳播型態上探討。這些鬼故事大多是口耳相傳,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傳播外,也透過夜教的活動維繫。通常辦理夜教活動的營隊透過探險活動,在面對共同未知的狀況下,增進參與者彼此之間的感情。因此夜教活動會試圖強化情境的詭異感,講訴校園中的鬼故事即是其中一種方式。

透過講訴校園中的鬼故事,加深同學們對於經過地點的不確定性、未知感,產生、增強了詭異氣氛。梅園的鬼故事,甚至是以夜教為背景,因此對於往後的夜教活動是個很好製造鬼魅存在的腳本。故事不斷透過夜教活動被傳播,甚至為了加強恐懼感而加以變形。在後來的變形中,還加入了道德訓斥的元素,如在辦活動未進行完整的祭拜程序,以此謹告後人,要謹守祭拜儀式。

而除了上述傳播因素,以及一開始所提到的地點、空間所導致的因素外,後來的死亡案件又增添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2009年時一位清大學生在體育館撿球離奇觸電身亡(蔡彰盛,2009)引起了軒然大波。死者是在一個日常所熟悉的空間,從事日常活動而死亡,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因而引起眾人對於日常空間的恐懼,害怕不知何時會遭受到同樣的命運。

真實死亡事件與梅園鬼故事的連結,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性,也為大眾對於不合理死亡事件的恐懼找到了出口,使大眾以超自然現象、鬼魂等因素解釋所發生的不合理現象。

在歷史的漫長洪流中,佇立於此地的我們以故事一瞥過去,在上篇中呈現地貌、空間、歷史堆疊的的產物,既是對過去種種留下的痕跡,也是人們面對未知時,需要躲避危險抑或安定身心的詮釋。圍繞著山裡、湖邊、墓園的傳說,是在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地理空間,以及生者難以理解的另一個世界之下,驅動故事的生成與口耳相傳。在本文的下篇,我們將進入後山上顯眼、歷史悠久的地標——人社院,窺探建築空間裡的神秘角落,以及空間中的人們對此地的感知,如何使其與恐懼感化上連結。

特約記者/廖映彤

編輯/陳映蓉、魏欣平

攝影/魏欣平

註一:原作者為劉思怡、林亭汝、廖映彤。

註二:關於梅校長有個溫馨的鬼故事,聽說梅校長長眠在此,聽說有個人,他的微積分考爆了, 期末考要是再沒考好,他就要完了,無助的同學跑到校長的墳前哭訴,然後他期末就低空飛過了。

註三:夜教起源於軍中用語,意指在夜間進行戰鬥演習,後來救國團將夜教的文化帶入營隊之中,大學承襲了夜教一詞的用法,但將活動變型,變成夜間在校園的探險活動。通常辦理營隊的人會在探險的路途上設置關卡,或是扮鬼嚇人,增加路途的驚嚇程度。

參考資料:

Dcard靈異版,2015,〈校園奇談....〉。 https://www.dcard.tw/f/marvel/p/776761

PTT Marvel版,2013,〈[見聞] 清大 鬼故事 難道你覺得這裡要蓋滿建築物嗎〉。https://www.pttweb.cc/bbs/marvel/M.1379864914.A.7D5

PTT Marvel版,2018,〈Re: [經驗] 清大夜教〉。https://www.pttweb.cc/bbs/marvel/M.1540147164.A.4AC

PTT Marvel版,2018,〈Re: [經驗] 清大夜教〉。https://www.pttweb.cc/bbs/marvel/M.1540208412.A.AFE

PTT,2011,〈Re: [問題] 清大六個怪客的故事〉。 https://ppt.cc/IVE(

林潤華,2017,〈鬼地方:鬼魅地理學初探〉。人社東華,第15期。https://journal.ndhu.edu.tw/%E9%AC%BC%E5%9C%B0%E6%96%B9%EF%BC%9A%E9%AC%BC%E9%AD%85%E5%9C%B0%E7%90%86%E5%AD%B8%E5%88%9D%E6%8E%A2-%E2%94%80-%E6%9E%97%E6%BD%A4%E8%8F%AF/ 

段義孚,2008,《恐懼: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恐懼感》。新北:立緒文化。

范明煥、張德南等,2003,〈十八尖山的觀音石〉。《竹塹文獻雜誌》,第28期。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tkey_print.jsp?mtitle=%E7%AB%B9%E5%A1%B9%E6%96%87%E7%8D%BB%E9%9B%9C%E8%AA%8C&contentlink=ap/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809130029&mserno=201809060001&id=296&contentid=296&page=null

許曼之,2018,〈我們從未祛魅過:讀The Myth of Disenchantment〉。《Sample》,第9期。https://paratext.hk/?p=1814

陳儀珊、洪美秀,2007,〈《不動雕像 感動故事》符東陽 王明仁/兩學子救童 池畔留義行〉。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09430

葉高華,2015,〈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三:學校以前都是亂葬崗〉。https://mapstalk.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_30.html

#清大 #校園鬼故事 #人社院 #空間 #歷史 #環境 #感官 #鬼魅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