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動人的籃球時光——清大女生們的籃球社群

閃閃動人的籃球時光——清大女生們的籃球社群

平日晚上的清大室外籃球場,是許多系籃練球的時間。在滿滿的男性之中,偶爾可以看見其中一個全是女生的球場,周邊更是坐著許多等待上場的女生。他們有些是已經畢業的學姊,有些是校隊的成員,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科系,卻有默契地時間一到就換人上場。如果你說想加一,下一場就輪到你上。

這群女生是誰?她們為何而集結?又為何陣仗可以如此浩大?

▎她們是誰: 女籃社群的日常運作

球場上的這群女生大多來自電機、化學、經濟、人社、動機系,亦有碩班、博班生,組成相當多元。部分參與者因為來自同一個系隊,或是因曾經待過女籃校隊而認識,而另一群則是如筆者,透過介紹或是經過時被邀請加入的「散戶」。

並未加入任何隊伍,純粹想要打球的「散戶」們,在這個場地也一樣受到歡迎。因為沒有加入門檻,場上的大家有非常多元的球技與身體素質的差異,甚至偶爾也會有身材、技巧接近的生理男性加入。

球場上的氛圍非常歡樂,包容彼此失誤,不拘泥於戰術,位置分配亦不受身體條件約束,但該展現技巧時也毫不隨便。

(圖一)本學期每週二晚上的球場光景。(攝影:黃佳蔚)

我們的實力極度參差不齊,但大家不是來一較高下,也不會去討論誰很遜,而是打快樂、打健康。去年已從人社畢業的受訪者宜澄這麼說。目前是動機大三,同時有校隊跟系隊身份的慧心表示,因為熱愛運動和籃球,覺得來跟這群女生打球不累,反而是功課、校隊練習之餘最放鬆的時候。她說在這個場合裡:玩得開心最重要,不會在乎很多細節。重點是每個人都有一些表現跟碰到球參與的機會。動機大二的翊嘉也認為,進入大學階段,大家總是努力把生活塞滿的時候,來打球反而是個很單純的活動,這個社群也是一個很放鬆的場域。

除了打籃球以外,宜澄提到了在期末時大家很累、很渙散時,就會有人帶棒球、滑板來玩:每到這時候我就覺得,真的還好有這裡可以把這群熱愛運動的女生聚在一起,大家還都有手套!此外,還有許多跟運動無關的回憶,比如有時候她們會在場邊幫某個人慶生、或者是帶食物來分享。筆者在訪問時才知道,原來某次在場邊吃過的荔枝,就是慧心從家教家長那邊帶來的。

系上沒有女籃隊伍的筆者,對此社群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能夠以球會友,儘管技巧不如人、場上沒認識半個,卻不會感覺被排除在外,勇於表現甚至會得到許多鼓勵。

▎ 她們如何集結:共享場地,一同揮灑汗水

回顧這個純女性自由球場的起點,是一個名為「閃閃動人」的Line群組。該群組設立的緣起,是當年大一的宜澄因為希望有人一起打球,開始以聯隊的方式跟動機系一起練球,組成「動人聯隊」參加盃賽。後來她開始擔任球經,在每週自願幫忙帶球、不厭其煩地號召之下,終於逐漸培養起一支有規模和規律練習時間,同時也有實力的球隊,甚至因為為隊友加油的聲音熱烈而名聲響亮。在宜澄大三左右時,動機系因人數眾多而不再需要聯隊,人社的成員也因為經歷疫情隔離後逐漸變少,但她還是每週兩次會在群組告訴大家現在可以來打球、有人會帶球等等資訊。

這個群組真正開始壯大,是在疫情後期,球場終於重新開放時。

疫情前,各女籃系隊之間界線比較分明,頂多偶爾互相借場地、湊人數一起打球。由於室外籃球場有場地協調機制,想要使用場地就要參與抽籤、協調,若不是以系隊為單位,隻身一人不可能爭取到球場。

但即使女籃有隊伍,在男籃隊因人數眾多,經常跟主辦方要求兩隻籤的情況下,女籃隊依舊難以得到好的時段。於是當年度擔任動機系隊隊長的慧心,便開始在場協的時候集結其他女籃隊伍一起湊出好籤(註一),得到更好的、連續的時段後再協調時間分配。自此各系女籃之間的邊界更加模糊,雖然還是會區分不同系抽到的時段,但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多系共用,類似「女生野場」的時段。

在第一次多系合作之後,她們也開始積極邀請散戶加入,使得想打球但系上沒有隊伍的女生們不再落單,只要看到某一群面孔,就知道這群人、這個時段是可以一起打球的。

(圖二)在場邊等待輪流上場的閒聊時間。(攝影:陳映蓉)

有校外人士看到有女生在打也一起來打,還有南大的,打一打就說還是你也加入群組。為了方便之後再召集大家,這些來自各處的女生們一個個加入「閃閃動人」群組。如今該群組現在的功用,就是公告場地時段給清大想打球的女生們,以及系際盃報名時間、其他校隊女籃主辦的各種活動。而動機系則另外再開了一個專屬系隊的群組。

透過合作,她們成功給予想打籃球的女生一個友善和開放的空間,以及尋找喜歡運動、志同道合的夥伴的機會。一直到本學期,她們依然透過在場協時合作,一起取得更完整、更好的時段跟場地。

▎ 為何需要純女球場:清大的球場性別困境

然而既然沒有要練球、不是為了比賽,她們為何千方百計嘗試取得更多純女性的球場?除了難以加入男籃系隊體系、校外人士佔用場地外,慧心提到:男生跟女生打球會被當成女生、被讓身體條件差距太大等原因,使得跟男性一起打球,和跟女性打球的體驗差距非常大。

其他各種對於女性打籃球的偏見如:覺得女生打籃球就是『玩球』等,更是呈現了女性身處男性主導的籃球場時,受到審視與區別待遇的狀態,而這些經驗對於長期打籃球的女生們而言毫不陌生。

但在純女性的球場上,她們不需要因為跟男性先天的體能差距而「被讓」,不用擔心肢體接觸時需要避嫌甚至擔心受傷,更跳脫了「異類」、「受凝視」的狀態。這群女生們不必與男生共用空間後,更可以解放自己對籃球的喜愛與身體能力。

基於上述原因,爭取一個專屬於女生們的球場使用時間,就顯得相當重要。過往有團隊透過倡議而成功讓學校在第四場掛上「女性優先使用」的告示牌,但那塊牌子卻在這學期靜悄悄的消失了。

(圖三)2023年的閃閃動人,場邊猶見女性優先使用的告示牌。攝影:黃佳蔚

宜澄告訴我,其實清大是最先設置「女性優先球場」告示牌的學校之一(註二)。自筆者入學以來,它也一直都在第四場旁的圍欄上。然而這塊牌子的實際實施辦法,甚至是場協制度本身,卻從未有一個公開、清楚的規章。因此就算是場協得到的場地,偶爾還是有一些校外人士成群結隊佔用,說他們不受場協拘束,怎麼趕都趕不走,最後竟需要請附近的男籃校隊成員出面才能吵得贏他們。慧心說道:「最委屈的回憶大概就是這個了

針對場協,校外人士跟系籃隊伍們皆有跟學校反應,學校的結論竟是場協不歸他們管,但協調時也不可以包含第四場,因為要留給校外人士使用。

而女生們能夠如何使用那面「女性優先球場」的問題則更有爭議,直到本學期牌子消失之前都未曾有過共識。對此,受訪者們表示若學校不願意增加球場的數量,也不願意介入場協制度確保公平使用的權益,至少可以考慮恢復、明定女性優先球場的使用方法,讓女生需要打球的空間的時候,不會總是被人數比較多的男生們佔走。

一個女生要打球怎麼這麼難吶,如果是男生就輕鬆很多了」,宜澄感慨的說:可是我還是很慶幸我是女生,不然也感受不到這些困境,就不會能去嘗試鬆動這個狀態、再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女籃社群如何延續: 打開女生籃球社群的大門,吸引更多同好

在這裡打球的女生們因喜愛運動而相遇、因困境而凝聚。對於想要打籃球的女生們來說,這個場域的存在相當重要。如今的成果有賴這幾屆學姊、學妹們的用心投入,為清大的女生們創造了一種與傳統籃球野場不同的運動環境,並發展出面對場地分配困境時的可能解方。

然而儘管氣氛融洽,彼此也都知道是可以一起打球的夥伴,這個跨系共用的純女性球場目前並不能像系隊一樣建立起學姊、學妹傳承的制度。下了球場後,她們也不一定會成為親近的朋友、凝聚成更緊密的團體。「真的是很剛好是我們。」慧心這麼說,若不是有幾個剛好同屆、熱愛籃球、擅交際又有實力的女生,也沒辦法促成現在的規模和文化。

現在的這些女生們終究會畢業,就算她們還是會回來清大打球,受限於抽場地的要求,就算人數不多,每系還是至少需要一個在學的學妹負責抽場地。現在各隊學妹的人數愈來愈少,和學姊的關係也較不緊密。慧心自嘲地說她都已經大三了,卻還是活躍成員當中最年輕的。

在清大的女籃風氣逐漸下滑的趨勢下,純女的籃球場域應該如何延續?這方面,筆者跟宜澄、翊嘉討論時,她們都覺得必須要有系隊練球的時間才行。目前她們在這個共用的時段內通常是直接打比賽,並沒有像普通系隊一樣有練球的時間。慧心表示現在的模式是:直接把她們抓上去說:『換你上場了喔!實戰練球!』

若能有固定練習時間和菜單,儘管是毫無基礎的人想參加,也會逐漸進步,更有動力繼續打下去,並成為固定的成員留在球場上,而不是一直打play卻無法追上他人。

現在的模式下,跟大家一起打球很快樂,卻沒辦法轉換成一個能吸引並留住新成員的文化。但若要練球,又相對沒那麼好玩、沒有壓力,必然會流失一部分的參與者。

除了促進練球風氣之外,我們也討論了如何吸引像筆者這樣,想打球但找不到場地和同伴的女生們。社群擴張的這幾年裡,能夠獲取資訊的管道仍只有「閃閃動人」的Line群組,或是透過在之中的同學朋友互相告知,資訊相對不公開。

針對這個狀況,筆者和慧心在訪談時,討論出「創建Instagram帳號」的想法,讓這個社群增加曝光度,進而使更多清大女生知道可以去哪打籃球。翊嘉也認同,這個社群雖然歡迎所有人,但不應該只是一個相對封閉的Line群組。

(圖四)偶爾群組也會公告:可以來室內場打球喔!攝影:黃佳蔚

在訪談過後一週,慧心告訴我帳號創好了,名稱就叫做 @nthuwwba,她和夥伴們會透過這個帳號公告有野場的時段,以及女籃校隊舉辦的各種活動。

在學校的球場沒辦法增加,女性優先球場沒有恢復跡象的前提下,她們盡其所能的嘗試提升女生能夠使用球場的機會。雖然現在還只是一個「野場聯盟」,但往後因這個帳號而來打球的各系散戶們,或許能從系上一個拉一個,創建更緊密的系隊組織,促成女籃風氣的長期共榮。

儘管女生們在清大籃球場上一直是少數,甚至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她們還沒有消失,這個社群就是最好的證明。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想打籃球的、愛運動的女生們,有機會和筆者及受訪者們一樣,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自在揮汗,創造更多閃閃動人的籃球時光。

(圖五)野場聯盟粉專截圖。圖片來源:黃佳蔚。

註一:清大籃球場的協調機制每年根據主辦系隊不同而有所更新,但大致原則不變,即透過抽取撲克牌比大小後,以一小時為單位,輪流填寫場地使用時段。

註二:〈運動、空間與性別:女性優先籃球場的意涵〉(陳慧卿 2013)中列舉當時設置女性優先籃球場的學校與場地,包括台灣大學、東海大學、高雄市立青少年籃球場、中興大學、中原大學、清華大學、政大附中。

記者/黃佳蔚

攝影/黃佳蔚

編輯/陳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