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筆觸下的陰性空間:謝鴻均教授的藝術內視鏡

▎前言 自9月13日以來,許多進出清大圖書館的人們可能會發現:總圖5樓的地上出現一條不明發亮物、6樓的一面牆突然被數百片白底黑紋的橢圓板佔領、人社圖書館的入口處又長出了兩個圓環發光體。 看到它們的人都十分困惑:這是什麼呢?細看一旁的說明文字,才知道這是謝鴻均教授的藝術作品。但它們究竟在講些什麼?清檸記者特別訪問了藝術家本人,親和的謝教授並不賣弄玄奧的理論,她分享一個個故事,環繞著她的三件作品、環繞著她的「陰性空間」。 ▎母親的巴洛克壁花 冷氣呼呼地吹著,一個女孩整天囚在家中,她的心裡還有一抹爸爸離世的陰影,眼中卻盡是一朵朵盛放的巴洛克壁花,嘴裡含著甜甜的冰淇淋。她完全不曉得那些壁花代表什麼?除了一隻公狗,家裡只有外婆、媽媽、姊姊和她,一個純然的陰性空間。 「那是一個詭異的童年。」身穿藍格子襯衫的謝鴻均教授回憶道,「我爸爸在我還小的時候就過世了,媽媽把家裡貼滿壁花、

FREE HUG, FEEL FREE TO HUG? — FREE HUG抱抱路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上個學期的冬天有一群可愛的清大同學在校園的各處以快閃的形式到處散播快樂;用身體力行的方式給予大家FREE HUG。究竟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以及究竟做了什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FREE HUG抱抱路跑 「擁抱是一個相互取暖的動作,Free Hug不只是帶給別人溫暖,溫度會在你擁抱別人時,回到自己的身上。」—莊乃澂,中文系大一。 抱抱路跑的成員來自清大各個不同的科系,他們大多沒有相關經驗或背景,有的只是一顆想要去做的心。總召劉杰閎是一位今年剛升上碩一的學生,他說最初是在Dcard上丟出想要舉辦Free Hug的想法收到許多自願者的響應。 第一次的Free Hug活動前的發文在清交二手拍(註2)上獲得廣大的回響,引起很多的關注與討論,在眾所期待中揭開序幕。可是在活動當天來到現場的人卻寥寥可數。總召杰閎平淡地說:「我們有想到可能會有『萬人響應,一人到場』

梅竹賽幕後的強力推手—火力班

癸卯梅竹剛結束不久,你,是否因為接連贏得總錦標而感到激動?是否還記得賽中當下心中的悸動?今年,清大很光榮的又再次獲得了梅竹賽的精神總錦標。在每一場的賽事中,總是有一群人在奮力地高聲吶喊、為選手們加油助陣,而這一群能熱血地帶動全場氣氛的團體便是火力班。 什麼是火力班?換作幾年前的學生或許會覺得十分陌生,但在清大連續幾年贏得梅竹賽的精神總錦標後,作為清大生的你絕對不可以不知道火力班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密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清大火力班!

與清大人一同燒腦的雕像——羅丹的「沉思者」

▎  前言 2011年,一座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沉思者(Le Penseur)」複製銅像,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由謝宏亮校友捐贈母校,如今坐落於旺宏館側門入口;2013年,另一座「沉思者」複製銅像,在蘇富比紐約拍賣會上「碰!」地一鎚,以1530萬歐元成交。 這座對清大人並不陌生的雕像,為何後世會賦予它如此高的價值呢?而羅丹究竟是怎麼從恆河沙數的雕塑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藝術史耳熟能詳的名字? 本篇文章將述說「沉思者」創作的來龍去脈、討論其為「裸體」的原因、並分析羅丹的藝術觀,

「砸碎星期_之後」——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第二屆畢業展

▎前言 展場裡,有的人躺在撒滿豆苗的被窩中,有的人拍打踢踹電視,有的人突然呆立不動⋯⋯這些異於在藝廊靜靜欣賞畫作的印象,使人不禁好奇:科技藝術到底是什麼?這些作品想表達什麼呢? 2023年的5月6日,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通信分隊展演空間(C-Lab Art Space III)熙熙攘攘,慶祝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第二屆畢業展「砸碎星期_之後」開幕。展場中,二十三位畢業生向參觀者導覽著自己的作品。 清檸記者採訪了此次展覽作品之一《浮點數》的三位創作者:林俊遑、黃紀虹、鄭子芸,請他們分享創作的靈感和過程;也訪問到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的邱誌勇主任,了解科技藝術的定義以及趨勢。 ▎「很可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