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

▎前言
展場裡瀰漫明星花露水的氣味,一雙布鞋掛在監視器上,牆面張貼許多「吳阿姨退休金」的借貸專線⋯⋯觀眾好像不小心走進一塊閒置雜物的空地,疑惑眼前的物件是藝術嗎?

其實,這是清大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本課程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於2025年3月來到清大,引導學生從日常汲取點子,並在南大校區「澤空間」慢慢發酵為作品。本篇報導將介紹這個有趣的工作坊,紀錄白雙全老師如何教學生觀察世界、以創作對應生活的種種。
▎把日常物件改造成作品
教室旁有一塊磨石子地板,白雙全老師讓學生搬來身邊沒用的、多餘的東西,布滿地面。一下子的功夫,地上便被各種物品淹沒了:紗窗、低筋麵粉、果汁機、燈管、收據、釉藥試片⋯⋯彷彿某個跳蚤市場的地攤。

而後,白老師要大家從這些物件中挑選幾個,組合成作品。聽起來相當簡單,似乎只是把番茄和蛋變成番茄炒蛋而已,可是做起來著實不易,因為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燒腦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要挑這個東西?它和創作者之間有什麼關聯?該用什麼方法將它呈現出張力?它可能帶給觀眾什麼樣的感覺?
有些當代藝術家善於思考這些問題,懂得化平凡物件為耐人尋味的作品。例如中國藝術家宋冬(1966~)的大型裝置藝術《物盡其用》,靈感來自藝術家的父親過世後,母親為了填補心裡的空缺,於是把所有的東西擺滿屋子,之後宋冬便和母親一同把它們羅列展場。由於承載了家人的情感和生活的痕跡,它們不再只是單純的物件了。

白雙全老師希望大家思考,物件和當下的自己有什麼最直接的關係?這對平常習慣以畫筆創作的學生來說,日常物是比較陌生的媒材,他們或許得跳脫原本的技法,用另一套邏輯來「物盡其用」。



▎從社區裡觀察藝術的可能
日本有一種特別的學問叫「路上觀察學」,由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1937~2014)、建築史家藤森照信(1946~)等人提倡,顧名思義,路上觀察者漫遊於大街小巷,敏銳地發現一些事物除了本身的實用性,還有某個有趣、新鮮的部分,像是水泥地上的狗腳印、修剪成半圓形的行道樹、水溝裡的煙屁股。藤森曾說:「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可成為觀察對象。」(註一)
穿著黑色防風衣、踏著深藍色運動鞋的白雙全老師,也喜歡四處繞行觀察,許多作品便是在這走走看看的過程中誕生的。在工作坊中,白老師安排一段時間,讓學生在南大附近晃悠,紀錄途中印象深刻的見聞。

當大家分享自己的觀察時,有的人注意到滅火器,有的人注意到廢墟,有的人注意到違停的摩托車⋯⋯可見就算生活在同個場域裡,每個人留心的事物都不太一樣。
白雙全老師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觀察,嘗試擴大成社區性的藝術項目。例如有個學生喜歡苔蘚,便規畫了一個尋訪苔蘚的社團,帶著社員去發掘不同種類的苔蘚;有個學生好奇校狗「芭樂」平常會到哪裡散步,於是偷偷跟蹤牠,記下走過的路線。學生可以在這個練習中,體悟到當代藝術有一個面向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只要願意花時間去觀察,不難發現創作的點子。



▎結語
白雙全老師提到:「其實我每天的生活裡,都用藝術處理事情,我嘗試用生活所有媒介來做創作。」當代藝術中,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創作的媒材,然而目前台灣有不少的藝術科系,還是著重於傳統繪畫技法的養成,如油畫、水墨、素描等等;或許藉由這個工作坊,學生可以慢慢鬆開學院的創作慣性,學習把日常物件改造成作品,從社區裡觀察藝術的可能。
註一: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何謂路上觀察〉《路上觀察學入門》,(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頁125。
記者/潘羽鍚
攝影/李立鈞、潘羽鍚
編輯/魏欣平
#校園生活#藝術創作#澤空間#日常物件#周遭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