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

讓音樂不只是夢想:流行音樂創作在清大

在清華大學,書院一直致力於推動創新。其中載物書院的音樂創作小組在上個學期脫離產業創新課程(註一),成功獨立開設了一門名為「生涯探索:流行音樂創作」的新課程。 夢想的搖籃:書院創新課程 載物和厚德書院分別開設了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課程產業創新和社會創新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空間,使他們能夠透過引導,發揮出創造力和影響力。 課程中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主題和興趣,課程內容的設計通常是助教參考過去的經驗和個人知識,再與書院導師商定。由書院導師和大助教在大堂課共同授課和指導,並提供小組間進行交流和互評的機會。每個小組的文化因課程設計、組員和帶領者的性格而有所不同。小組會在助教的帶領下一起學習知識,分享彼此感興趣的內容,然後共同完成一個的專案作為成果。這次,產創課的音樂創作小組將他們的夢想轉化為現實。獨立開設了「生涯探索:流行音樂創作」課程。這門課程注重音樂知識的普及化,打破了以往音樂課程的限制,為同學提供了更高度彈性的學習環境。

文藝復興——清大美術館的初試啼聲

嶄新的白色建築坐落在廣闊的綠地,清大宏亮美術館在台積草皮上亮相,校園的下一篇章也跟著揭開序幕。當藝文中心外牆的海報上出現了文藝復興一詞,便讓人不禁好奇清大美術館所帶來的新氣象,如何從蝴蝶輕輕的振翅,匯聚成振動人心的藝文旋風。

窗殺危機|水泥叢林裡的沉默殺手

你曾聽過人們因為玻璃擦得太乾淨而撞上的糗事嗎? 對人類來說,這樣的撞擊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傷,但如果是高速行進中的動物撞擊到窗戶,要面臨的可不僅僅是受傷流血、骨折、癱瘓,嚴重者甚至會失去生命。  這些「因撞擊窗戶而導致生物失去生命」的事件就是所謂的「窗殺」,其中最大宗的受害者就是鳥類,每年全球都有數十億隻鳥類因此喪命。

數位迷蹤——科技與藝術的思辨之旅

科技自古便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利器。過去兩百年間,人與機器之間的從屬關係似乎理所當然,然而隨著機器性能的飛躍提升,現實與虛擬的界線逐漸模糊。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場意識與經驗的動盪?或許,藝術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的契機。 本文選擇「數位迷蹤」展覽中五件印象深刻的作品進行剖析,嘗試從個人的生命經驗出發,結合所學進行思辨,並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理解創作背後的理念,最終嘗試提出屬於自己的提問與反思。

吃飽散散步?清大周邊的行人經驗——新竹散步節活動側記

在清大生活的我們,平時在校外都以什麼方式移動呢? 2025年3月9日的傍晚,《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主辦的【新竹散步節- 科技 x 人本 x 守護】在清大夜市周邊展開,希望透過實地步行,親身體驗行人道的挑戰,重新認識「行」的議題,並傳達「行人零死亡」的願景。 本文筆者以參與者的角度切入,記錄此次活動與對於清大周邊人行區域的觀察,邀請讀者一同回想自己的行走經驗:在學校周邊、新竹的步行感想如何?面對步行遭遇的障礙,會讓我們開始關心行人路權嗎?或是已經漸漸習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