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

吃飽散散步?清大周邊的行人經驗——新竹散步節活動側記

在清大生活的我們,平時在校外都以什麼方式移動呢? 2025年3月9日的傍晚,《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主辦的【新竹散步節- 科技 x 人本 x 守護】在清大夜市周邊展開,希望透過實地步行,親身體驗行人道的挑戰,重新認識「行」的議題,並傳達「行人零死亡」的願景。 本文筆者以參與者的角度切入,記錄此次活動與對於清大周邊人行區域的觀察,邀請讀者一同回想自己的行走經驗:在學校周邊、新竹的步行感想如何?面對步行遭遇的障礙,會讓我們開始關心行人路權嗎?或是已經漸漸習慣了呢?

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

▎前言 展場裡瀰漫明星花露水的氣味,一雙布鞋掛在監視器上,牆面張貼許多「吳阿姨退休金」的借貸專線⋯⋯觀眾好像不小心走進一塊閒置雜物的空地,疑惑眼前的物件是藝術嗎? 其實,這是清大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本課程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於2025年3月來到清大,引導學生從日常汲取點子,並在南大校區「澤空間」慢慢發酵為作品。本篇報導將介紹這個有趣的工作坊,紀錄白雙全老師如何教學生觀察世界、以創作對應生活的種種。 ▎把日常物件改造成作品 教室旁有一塊磨石子地板,白雙全老師讓學生搬來身邊沒用的、多餘的東西,布滿地面。一下子的功夫,地上便被各種物品淹沒了:紗窗、低筋麵粉、果汁機、燈管、收據、

讓地景變成遊戲地圖(下):前進東門市場與北埔,用遊戲說故事

〈讓地景變成遊戲地圖〉上篇介紹了學生團隊Colon D在清大校園所創作的實境解謎遊戲「清華大學模擬器」。而本篇報導將帶著各位到校園之外的場域,了解實境解謎之於地方文史推廣工作的應用。 清檸於本篇報導採訪了兩組清大的學生團隊,他們分別以東門市場(註一)與新竹縣北埔鄉(註二)為場域,設計了LINE聊天機器人作為媒介的實境解謎遊戲。

客家是什麼可以吃嗎?清大周遭的客家小角落

說到客家文化,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炫彩斑斕的花布?還是遠近馳名的擂茶?或是那如都市傳說般的小氣民族性?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都表示客家文化早已無形地融入你我的生活中,如限定角色般暗藏在身邊的每一個角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方地邁開腳步,親身體驗那神秘又有趣的客家文化,相信你一定會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走訪了清大周遭的三個別具特色的文化保留園區與展覽,分別是:東區客家會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與六家古厝群。這些園區與展場都跳脫傳統文化園區的擺設模式與閱覽設計,加入並融合不少現代元素,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豐富悠長的客家文化。

月亮穿透我的心——蕭筑方個展

2024年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經過綜二館展廳的清大人,或許記得敞亮的展場內,掛著一幅幅簡樸可愛的畫作,有點像國小生在作業簿上的信筆塗鴉,用少少的線條、色塊紀錄生活小事,它們是當代藝術家蕭筑方的作品。 採訪當天,剛好是展覽的最後一日,天空霧濛濛的,蕭筑方行經一件件展品,它們隔天就要撤走了。她好奇什麼樣的清大生會來看展覽,但並不在意他們用什麼角度詮釋這些作品,她說:「有時我去看展覽時也是隨便看看而已,會留下的會留下,不會留下的不會留下。我希望大家把它們當成T-shirt的圖案來輕鬆挑選就好,不用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