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

磁帶、檔案與他們的時代:《磁帶:清華電台(1994-2018)》檔案電影嘗試

約莫在2021年左右,我在清大數位媒體創作社的社辦(時位於舊水木綜合社辦,即水木全家對面)尋獲了一批錄影帶,這批數量驚人的錄影帶覆滿灰塵,藏身在各種奇形怪裝的紙箱之中,只是,當時我還不知道,這些錄影帶裡面,紀錄了二十年前一群我們未曾謀面的學長姐們以及他們的時代。

清大校園鬼故事(下):感官體驗的恐懼加成

在上篇,我們從後山及其周遭的環境、遺跡出發,在結合歷史背景與真實事故之下,恐怖故事的出現與流傳未曾停止,成為在校生們跨越時間共享的空間感與共同記憶。而本篇則將以人社院的角落為焦點,從感官對建築構造、幽暗角落的知覺,到難以解釋與理解的個人經歷,無一不為人社院增添魅影,化為學生對空間的集體想像。

清大校園鬼故事(上):地貌、空間、歷史堆疊的恐懼

本篇報導改寫自東華大學「鬼魅地理學」課堂報告,以清大校園後山與人社院周圍的鬼故事,探討在學校這類被視為理性化的場域中,鬼魅是如何存在、被再製,又如何在行為、空間、社會、文化上對學校產生影響。

讓音樂不只是夢想:流行音樂創作在清大

在清華大學,書院一直致力於推動創新。其中載物書院的音樂創作小組在上個學期脫離產業創新課程(註一),成功獨立開設了一門名為「生涯探索:流行音樂創作」的新課程。 夢想的搖籃:書院創新課程 載物和厚德書院分別開設了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課程產業創新和社會創新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空間,使他們能夠透過引導,發揮出創造力和影響力。 課程中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主題和興趣,課程內容的設計通常是助教參考過去的經驗和個人知識,再與書院導師商定。由書院導師和大助教在大堂課共同授課和指導,並提供小組間進行交流和互評的機會。每個小組的文化因課程設計、組員和帶領者的性格而有所不同。小組會在助教的帶領下一起學習知識,分享彼此感興趣的內容,然後共同完成一個的專案作為成果。這次,產創課的音樂創作小組將他們的夢想轉化為現實。獨立開設了「生涯探索:流行音樂創作」課程。這門課程注重音樂知識的普及化,打破了以往音樂課程的限制,為同學提供了更高度彈性的學習環境。

文藝復興——清大美術館的初試啼聲

嶄新的白色建築坐落在廣闊的綠地,清大宏亮美術館在台積草皮上亮相,校園的下一篇章也跟著揭開序幕。當藝文中心外牆的海報上出現了文藝復興一詞,便讓人不禁好奇清大美術館所帶來的新氣象,如何從蝴蝶輕輕的振翅,匯聚成振動人心的藝文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