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

梅竹賽幕後的強力推手—火力班

癸卯梅竹剛結束不久,你,是否因為接連贏得總錦標而感到激動?是否還記得賽中當下心中的悸動?今年,清大很光榮的又再次獲得了梅竹賽的精神總錦標。在每一場的賽事中,總是有一群人在奮力地高聲吶喊、為選手們加油助陣,而這一群能熱血地帶動全場氣氛的團體便是火力班。 什麼是火力班?換作幾年前的學生或許會覺得十分陌生,但在清大連續幾年贏得梅竹賽的精神總錦標後,作為清大生的你絕對不可以不知道火力班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密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清大火力班!

與清大人一同燒腦的雕像——羅丹的「沉思者」

▎  前言 2011年,一座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沉思者(Le Penseur)」複製銅像,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由謝宏亮校友捐贈母校,如今坐落於旺宏館側門入口;2013年,另一座「沉思者」複製銅像,在蘇富比紐約拍賣會上「碰!」地一鎚,以1530萬歐元成交。 這座對清大人並不陌生的雕像,為何後世會賦予它如此高的價值呢?而羅丹究竟是怎麼從恆河沙數的雕塑家中脫穎而出,成為藝術史耳熟能詳的名字? 本篇文章將述說「沉思者」創作的來龍去脈、討論其為「裸體」的原因、並分析羅丹的藝術觀,

「砸碎星期_之後」——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第二屆畢業展

▎前言 展場裡,有的人躺在撒滿豆苗的被窩中,有的人拍打踢踹電視,有的人突然呆立不動⋯⋯這些異於在藝廊靜靜欣賞畫作的印象,使人不禁好奇:科技藝術到底是什麼?這些作品想表達什麼呢? 2023年的5月6日,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通信分隊展演空間(C-Lab Art Space III)熙熙攘攘,慶祝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第二屆畢業展「砸碎星期_之後」開幕。展場中,二十三位畢業生向參觀者導覽著自己的作品。 清檸記者採訪了此次展覽作品之一《浮點數》的三位創作者:林俊遑、黃紀虹、鄭子芸,請他們分享創作的靈感和過程;也訪問到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的邱誌勇主任,了解科技藝術的定義以及趨勢。 ▎「很可怕」的作品:

美食煮藝-大學生自煮經驗分享

▎為什麼自己煮? 隨著進入大學生活,許多同學離開了家,開始在學校宿舍或外租居住。外食方便,但自己烹飪則提供了更有趣、更健康的選擇。 對於有特殊飲食需求的同學,校園周邊的餐飲選擇相對有限。當自行烹飪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要耗費一些時間和心力,但是比較便宜且可以完全依據自己的喜好決定口味、食物的份量,也能夠更清楚自己究竟吃了什麼、減少化工食品的攝取,省錢的同時也能吃得更健康。 這篇文章將分享如何在大學生活中完成食材的採買、器具準備到煮食的過程。 ▎食材準備 食材的採買是自煮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之一。選擇正確的地點和食材能夠保證營養均衡、口感適宜,並且控制成本。食材的準備,大致上可以切分為採購、清洗、切分、分裝、儲存5個步驟。 依據食材的特性和份量盡可能一次性處理好整週所需的食材,可以省下很多時間成本。 ▎食材從哪裡買?

尋找你的真命天菜──清大蔬菜點點名

▎到底哪裡有菜吃! 升上大學之後的我們離開家、在外居住,許多人自此開啟餐餐外食的生活。相較於住在家裡,更難吃到蔬菜。 身為喜歡吃菜、希望自己每天的飲食能夠營養均衡的人,記者踏查了清大校內以及校外周遭的店家,嘗試找到一些較特別的蔬菜種類和烹調方式、整理出一份參考指南,希望讓外食的同學都能夠找到喜愛的夏季蔬菜! ▎清大周邊常見菜 你或許會想,如果要吃菜,學校裡的自助餐就有了。但我們在想,每種蔬菜的味道和營養都大不相同,有時候還會依據烹調的方式產生各種變化。有些蔬菜是學餐和便當店都很常見的,有些卻較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為此我們訪查了清大校內與學校周遭的20多間店,找出了常見的27種蔬菜。 這些菜是清大學餐內常見的菜,也是幾乎每間便當店、滷味店都能吃到的蔬菜種類。當中很多深綠色葉菜類(註一)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鐵質。雖然常見,但每一種蔬菜的口感和味道還是會因為保存和烹調方式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