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深掘

當清大沒有了吸菸區:《菸防法》修正下被隱蔽的吸菸需求

2023年年初,立法院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案,除了全面禁止電子菸、禁菸年齡調整至20歲、擴大菸盒警示圖文等措施外,也將大專院校列為禁菸場所,必須裁撤大學校園內現有的吸菸區。設有多處吸菸區的清大亦根據此條文之修正,於三月一日全面取消吸菸區的設置。 然校園內仍有許多吸菸人口,他們的需求並不會隨著修法通過就消失。我們希望了解這個修正案對有吸菸的師生的影響,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此次的修法方向。 另外,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公布的新法實行文章可知,此次修法的初衷是因為菸品「日益侵害民眾健康」(註一),因此我們也希望能夠在報導內討論「法律是否能為了民眾健康而限制自由」等攸關自由與義務的重要命題。

「mask」的雙重涵義—後疫情時代口罩角色的轉變

今年3月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陸陸續續放鬆了配戴口罩的規定,除了特殊的醫療場所或自身有身體不適等狀況須配戴口罩外,在校園內的同學們都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配戴口罩。 在台灣,隨著疫情趨緩,各校園開始陸續解禁戴口罩的政策,而容貌焦慮的議題開始受到討論。校園口罩解禁後,一部分人為了重獲自由與舒適,不再將口罩掛於臉上,而有另一部分人,因為在疫情間已習慣戴著口罩,反而一時沒有口罩的生活卻變得彆扭,這顯示出口罩的存在不再只是保護生理層面這麼簡單了,是什麼心理因素造成清大的同學們會繼續戴著口罩呢? 清檸將根據問卷調查與訪談,探討清大的同學是否會因為脫口罩感到焦慮?容貌焦慮程度如何?又以何種方式展現?

最多元的學習安排,最僵化的成績評量——討論清大雙二一制度的存廢

清大作為推動繁星、特殊選才、跨領域等多元學制的重點大學,也如高為元校長新上任時在遠見雜誌受訪時所說,期望協助學生自我探索,「助學生發掘潛能,擁抱不確定的未來」,校長也強調,成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 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大學的最終目的還是在取得學歷。累計雙二一退學制、6年最高休業年限則成為阻止學生學歷得取得的現存規定。教務長巫勇賢接受清檸訪談時,曾提及「現在被雙二一的學生不多,大概每年也就在學人數的千分之二」。儘管被雙二一的學生在清大校園是極少數,但怕被當、怕收到期中預警、追求高GPA的成績焦慮一直都無處不在,「人數少」並不會淡化這些問題,反而是將這些在紅線上遊走的人邊緣化。

心繫一條黃絲帶——以「獨台會案」思考我們與歷史記憶的關係

什麼樣的情況會看見凌晨5點的天空?整夜沒睡在趕報告,看見陽光從宿舍的窗外慢慢透進來,或是帶著優閒的心情從床上醒來,準備早起去慢跑?1991年5月9日凌晨5點,對當時讀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而言,是被調查局從宿舍帶走的時間點。 「學校的宿舍裡面,聽到有人撞門撞到很大聲。拿一張拘票給我看說:『跟我去學校說明說明。』隨後就把我帶到車上去,在我上車之前還給我戴上手銬。我說:『這是幹什麼?我犯了什麼罪?』他們說你到了就會知道了,去說明說明就好。」 「我就眼看著車子開出校門外。我說:『不是要去學校說明說明?你們怎麼朝著學校外面開?他們說,你到了就會知道。」(廖偉程,《末代叛亂案》57:52)

住在清大的那些日子(下)——大學宿舍的理念革新與建設難題

大一開學時,作為大學新鮮人,有些人或許僅僅帶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來到清大宿舍,有些人則帶了各種不同用途的小家電、擺飾等來到新環境,準備迎接新生活。佈置個人空間以外,在宿舍內也須學習與室友們相處,找出共同生活的平衡之道。 除了個人對宿舍的經營,宿舍的硬體設施也會影響宿舍生活樣貌。本次專題清檸透過訪談顏東勇總務長,了解在清大一棟宿舍從規劃到落成、維護的流程,以及對於學生宿舍規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