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章

讓音樂不只是夢想:流行音樂創作在清大

在清華大學,書院一直致力於推動創新。其中載物書院的音樂創作小組在上個學期脫離產業創新課程(註一),成功獨立開設了一門名為「生涯探索:流行音樂創作」的新課程。 夢想的搖籃:書院創新課程 載物和厚德書院分別開設了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課程產業創新和社會創新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空間,使他們能夠透過引導,發揮出創造力和影響力。 課程中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主題和興趣,課程內容的設計通常是助教參考過去的經驗和個人知識,再與書院導師商定。由書院導師和大助教在大堂課共同授課和指導,並提供小組間進行交流和互評的機會。每個小組的文化因課程設計、組員和帶領者的性格而有所不同。小組會在助教的帶領下一起學習知識,分享彼此感興趣的內容,然後共同完成一個的專案作為成果。這次,產創課的音樂創作小組將他們的夢想轉化為現實。獨立開設了「生涯探索:流行音樂創作」課程。這門課程注重音樂知識的普及化,打破了以往音樂課程的限制,為同學提供了更高度彈性的學習環境。

文藝復興——清大美術館的初試啼聲

嶄新的白色建築坐落在廣闊的綠地,清大宏亮美術館在台積草皮上亮相,校園的下一篇章也跟著揭開序幕。當藝文中心外牆的海報上出現了文藝復興一詞,便讓人不禁好奇清大美術館所帶來的新氣象,如何從蝴蝶輕輕的振翅,匯聚成振動人心的藝文旋風。

吃飽散散步?清大周邊的行人經驗——新竹散步節活動側記

在清大生活的我們,平時在校外都以什麼方式移動呢? 2025年3月9日的傍晚,《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主辦的【新竹散步節- 科技 x 人本 x 守護】在清大夜市周邊展開,希望透過實地步行,親身體驗行人道的挑戰,重新認識「行」的議題,並傳達「行人零死亡」的願景。 本文筆者以參與者的角度切入,記錄此次活動與對於清大周邊人行區域的觀察,邀請讀者一同回想自己的行走經驗:在學校周邊、新竹的步行感想如何?面對步行遭遇的障礙,會讓我們開始關心行人路權嗎?或是已經漸漸習慣了呢?

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

▎前言 展場裡瀰漫明星花露水的氣味,一雙布鞋掛在監視器上,牆面張貼許多「吳阿姨退休金」的借貸專線⋯⋯觀眾好像不小心走進一塊閒置雜物的空地,疑惑眼前的物件是藝術嗎? 其實,這是清大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本課程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於2025年3月來到清大,引導學生從日常汲取點子,並在南大校區「澤空間」慢慢發酵為作品。本篇報導將介紹這個有趣的工作坊,紀錄白雙全老師如何教學生觀察世界、以創作對應生活的種種。 ▎把日常物件改造成作品 教室旁有一塊磨石子地板,白雙全老師讓學生搬來身邊沒用的、多餘的東西,布滿地面。一下子的功夫,地上便被各種物品淹沒了:紗窗、低筋麵粉、果汁機、燈管、收據、

客家是什麼可以吃嗎?清大周遭的客家小角落

說到客家文化,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炫彩斑斕的花布?還是遠近馳名的擂茶?或是那如都市傳說般的小氣民族性?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都表示客家文化早已無形地融入你我的生活中,如限定角色般暗藏在身邊的每一個角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方地邁開腳步,親身體驗那神秘又有趣的客家文化,相信你一定會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走訪了清大周遭的三個別具特色的文化保留園區與展覽,分別是:東區客家會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與六家古厝群。這些園區與展場都跳脫傳統文化園區的擺設模式與閱覽設計,加入並融合不少現代元素,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豐富悠長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