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

【讀者投書】像我這樣的一個大學生:潘羽鍚個展「溫開水日常」自述

▎前言 四月初,有個老花眼的婦人到竹師藝術空間2館參觀。她原本以為會看到滿牆的畫作,沒想到舉目所見是很空很暗的展場。她嚇了一跳,以為撤展了,打開日光燈,才發現牆上貼了一排長長的紙條,每張紙條都寫著一天的行程,她不太懂它們有什麼含義? 這是我的個展「溫開水日常」發生的故事。當我聽到她開燈的違規反應時,覺得有點可愛,也可以理解她的困惑。展覽結束後,我寫了一篇短短的文章,希望和好奇的觀眾分享創作的想法;不過,由於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展品有很多詮釋的可能,我寫的只是其中之一,大家參考參考就歐虧了。 ▎冗長的儀式 我習慣在錢包裡放一張小紙條,上面會用藍色和紅色的原子筆條列一天的行程。藍色代表普通的事,紅色代表特別的事。 這個有點怪的習慣是從大一培養的。那時身邊一切都很新鮮也很陌生,我怕自己一不小心就錯過了某件重要的事,

文藝復興——清大美術館的初試啼聲

嶄新的白色建築坐落在廣闊的綠地,清大宏亮美術館在台積草皮上亮相,校園的下一篇章也跟著揭開序幕。當藝文中心外牆的海報上出現了文藝復興一詞,便讓人不禁好奇清大美術館所帶來的新氣象,如何從蝴蝶輕輕的振翅,匯聚成振動人心的藝文旋風。

數位迷蹤——科技與藝術的思辨之旅

科技自古便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利器。過去兩百年間,人與機器之間的從屬關係似乎理所當然,然而隨著機器性能的飛躍提升,現實與虛擬的界線逐漸模糊。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場意識與經驗的動盪?或許,藝術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的契機。 本文選擇「數位迷蹤」展覽中五件印象深刻的作品進行剖析,嘗試從個人的生命經驗出發,結合所學進行思辨,並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理解創作背後的理念,最終嘗試提出屬於自己的提問與反思。

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

▎前言 展場裡瀰漫明星花露水的氣味,一雙布鞋掛在監視器上,牆面張貼許多「吳阿姨退休金」的借貸專線⋯⋯觀眾好像不小心走進一塊閒置雜物的空地,疑惑眼前的物件是藝術嗎? 其實,這是清大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本課程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全於2025年3月來到清大,引導學生從日常汲取點子,並在南大校區「澤空間」慢慢發酵為作品。本篇報導將介紹這個有趣的工作坊,紀錄白雙全老師如何教學生觀察世界、以創作對應生活的種種。 ▎把日常物件改造成作品 教室旁有一塊磨石子地板,白雙全老師讓學生搬來身邊沒用的、多餘的東西,布滿地面。一下子的功夫,地上便被各種物品淹沒了:紗窗、低筋麵粉、果汁機、燈管、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