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賞蛙趣|開啟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

校園賞蛙趣|開啟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

初學夜觀

第一次夜觀是去年九月,我跟自然保育社的學姐一起夜觀。秋冬的校園,似乎沒有夏天來的熱鬧,看到最多的是地面上緩步而行的馬陸和蛞蝓,蛙類除了黑眶蟾蜍、斑腿樹蛙,和蝴蝶園的拉都希氏赤蛙以外,就沒有看到其他蛙了。

(左)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戴黑色鏡框、擦黑口紅、塗黑指甲油,有個性的黑眶蟾蜍。

(中)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總是突然出沒在一角,用圓圓大眼望著你——不怕人的外來種。

(右)拉都希氏赤蛙(Rana latouchii):叫聲似拉肚子的聲音,得名拉肚子吃西瓜。

初學夜觀時很迷茫,使盡全力睜大雙眼也找不到生物,常常出門夜觀一趟也沒有什麼發現,而學長姐卻能發現哪個角落有蛙,哪棵樹上有白鼻心,這樣的落差讓我很好奇是不是有什麼訣竅,所以每次夜觀我總會問:「想找哺乳類的話手電筒要照哪個高度?要怎麼發現蛇?」

然而,這些夜觀的技巧不是一天就能學會的,需要花費很多功夫練習才會進步,所以我下定決心,等二月開學後一定要好好練功。

真的開始練功後,我的夜視界才真正開始。

(圖一)找找領角鴞在哪? 攝影:黃雅郁

夜觀的時候,我期待著可以看到白鼻心、鼬獾、蛙類和蛇,偶爾幾次聽到領角鴞的叫聲也會找找他們的身影,感覺每次夜觀都是在碰運氣,碰碰和這些生物相遇的機會。

「今天夜觀你給幾分?」

「兩條蛇,有一百吧!」


夜觀有很多種形式,邊聊天邊看,默默專注看,可以跟在大大後面看,也可以一個人自己看。我習慣照著自己的步調走,一個人專注地找,但偶爾也享受和夥伴一邊聊天一邊看生物,尤其和夥伴一起夜觀,總有些特別的收穫。

夜觀非常特別,會因為身邊的夥伴不同,而將目光專注在不一樣的物種上。有喜歡兩爬類的、喜歡昆蟲的、想找貓頭鷹的、為了看哺乳類才出門的。和不一樣的夥伴出門,總有不一樣的收穫,印象很深刻的是,夥伴將常見的皺足蛞蝓翻面給我看,我才知道原來他的腹面是一條淡黃色的寬帶,如果夥伴沒有告訴我,我大概永遠都不會發現這個奧秘。

雖然大家夜觀時各有想看的物種,但每次有人看到喜歡的生物,我們都會一起喝采,為彼此感到開心。

也因為如此,就算是自己一個人夜觀時,我習慣在手機上打備忘錄,紀錄每次看到的物種,有特別的,下次就可以分享給夥伴,有不懂的,也可以傳訊息詢問夥伴。持續一段時間後,夜觀變成是有積極意義的活動,讓我更加期待夜觀、與各式各樣生物相遇的機會。

圖二:清大校園夜觀 我們在相思湖往光明頂的路上發現了一隻竹節蟲, 感受竹節蟲攀爬在手上的觸感,真是有趣!(攝影:林桔安)
(圖二)清大校園夜觀,我們在相思湖往光明頂的路上發現了一隻竹節蟲,感受竹節蟲攀爬在手上的觸感,真是有趣! 攝影:林桔安

圖三:皺足蛞蝓 想不到吧!皺足蛞蝓的中間腹足是黃色的。 仔細看,上面兩個黑色的圓圈,就是他們的眼睛。(攝影:楊昕)
(圖三)皺足蛞蝓 想不到吧!皺足蛞蝓的中間腹足是黃色的。攝影:楊昕

後來,我也能聽見蛙

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聽聽大自然的聲音了?

關掉手電筒、閉上眼睛,站在原地傾聽周遭的聲音,葉片摩擦的沙沙聲、螽斯鳴唱、遠方樹林領角鴞的叫聲、腳邊生物移動發出的聲音⋯⋯。

長期夜觀,讓我能更輕易地聽見周遭的聲音,感受周圍的風吹草動。當某一個感官被屏蔽的時候,其他感官會被放大,白天最仰賴視力,夜晚人憑藉燈光照明才能繼續活動,夜觀時我也習慣依賴手電筒的燈光來找到生物。但其實,即使沒有用雙眼「看見」,生物們也存在,他們和你一起生活在這片場域。

而蛙尤其特別,多數雄蛙在繁殖期都會鳴唱求偶,唱得越宏亮、悅耳,越能擄獲雌蛙芳心。他們的求偶大戲,不僅吸引了雌蛙,也吸引了無數喜歡賞蛙的人循聲而來。

(圖四)移開光源,專注地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攝影:黃雅郁

我和面天樹蛙的初相遇

學校的蛙,當時只知道有黑眶蟾蜍、斑腿樹蛙和拉都希氏赤蛙,雖然一直都害怕青蛙濕滑的觸感,但還是期待跟不同的青蛙相遇,所以尋找校園中還沒有看過的蛙類,一直是我的夜觀目標。

還記得那天是三月三十一日,下過雨的晚上,聽學長姐說如果當天有下雨,晚上看到青蛙的機率會大很多,於是我臨時起意,獨自一人前去夜觀。

那天,我看到了過去不曾看過的蛙類——面天樹蛙,面天樹蛙的可愛,讓我徹底迷上夜觀賞蛙。

當時我沿著相思湖後面的步道前往蝴蝶園,下過雨的路面依然潮濕,想著今天拉都水池應該會非常熱鬧吧,當我從配水池花園往蝴蝶園內部走,聽到清脆響亮的「逼逼逼逼逼逼──」連續的鳴叫聲,心想,是昆蟲嗎?

靜靜地站在蝴蝶園裡聽了一陣子,實在想知道是什麼生物發出如此響亮的叫聲,於是我把錄音傳到自然保育社的群組詢問,資深的學長說:「這是面天樹蛙的叫聲啊。」當下我又驚又喜,原來學校不只有黑眶蟾蜍、斑腿樹蛙和拉都希氏赤蛙啊!播放面天樹蛙的音檔反覆確認後,確定此刻在蝴蝶園鳴唱的蛙就是面天樹蛙,我便循著聲音想找聲音的主人在哪。

(圖五)落葉堆裡,小小的面天樹蛙正鼓著鳴囊,唱著專屬於他們的情歌。攝影:黃雅郁

夜晚的蝴蝶園是有點恐怖的,沒有路燈照明,遠方又傳來流浪狗的叫聲,讓我的精神非常緊繃,很想拔腿離開,當時我聽音辨位的技能還不強,找到面天樹蛙的機率微乎其微,但又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所以我壓抑住不安的情緒,站在原地,等待面天樹蛙的下一次鳴叫,沒過多久,面天樹蛙的聲音從一大片植栽中傳出,判斷聲音的來源是在哪個位置後,我驚喜地鑽到小樹的葉子底下,企圖用光線微弱的手電筒尋找面天樹蛙,終於,我在落葉堆裡找到一隻超級小的銀灰色小蛙,大約三公分長,看到面天樹蛙的那一刻,他正鼓著鳴囊奮力鳴唱。我忍不住讚嘆,竟然是這麼一隻小蛙,發出如此嘹亮的叫聲,這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對生命的感動。

從那之後,我不再這麼排斥一個人夜觀的孤寂和恐懼感,反而愛上了夜觀找蛙的過程。雖然我還是不喜歡蛙類濕滑的觸感,也還是經常被青蛙嚇到,但每次夜觀期待與蛙蛙們相遇的心情是真實而且熱烈的,很感謝每一次與蛙蛙的相遇。

Story Map連結: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d90ccd6709dc4799af8dc57e57fb0f7c

作者/黃雅郁

攝影/黃雅郁、林桔安、楊昕

編輯/魏欣平

審查/王脩靖、夏丞志

#物種 #蛙 #黑眶蟾蜍 #斑腿樹蛙 #拉都希氏赤蛙 #領角鴞 #夜觀 #清大 #自然書寫 #生態紀錄


【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計畫


2022年冬天開始,我們開始在清大自然保育社進行校園生態調查,2024年春天,開始進行成果書寫與發表。團隊致力於紀錄校園中的物種、生態與環境變遷,並關注我們生活其中時,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關係。

製作團隊來自自然保育社社員與校內關注環境的學生,結合物種觀察經驗與環境關懷,分享生命與環境所予我們的眼睛、雙手與心。

其他Story Map版文章請入(持續更新)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91ffa53ff0874699a11ec09042db9b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