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週,好嗎?放假之外,學期總週數降低對師生的意涵

16週,好嗎?放假之外,學期總週數降低對師生的意涵
攝影:鄭詠慈。

▎前言

當你在聖誕節終於不用一邊趕期末,一邊看台大的朋友考完已經出去玩 ,你可曾想過那是一個怎麼樣的感受?清大將在113學年全面實施16週,自110學年試行的16+2彈性週次成為歷史,改制後,學生會如何運用多出來的時間、教授又會如何適應新的學制呢?

本次專題,清檸訪談三位來自不同的科系的學生,透過中文電機雙修、經濟、電資學系的同學,以及兩位來自中文系與資工系的師長,試著了解師生對於未來的想像。

▎「沒有人不喜歡放假」16週除了放假還能帶來什麼

根據學校的說法,16週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同學自主學習能力,跟進國外學習態度和教法。」同時「縮減週數也能讓學生假期有更豐富、完整的規畫,包括到海外交換、實習等。」(註一)。縮短學期的變革,其背後是有著更深遠的影響,但在我們對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假期變長」與「時間變多」是學生在想到16週時最直接的想法。

「到了學期末就會想說撐一下就過去了。」資工系楊同學認為16週優點在於「壓縮痛苦」。他認為18週變成16週後,儘管緊湊的週數導致學期間學習壓力增大,但是因為16週將期末考與報告全部集中,使需經歷「期末地獄」的時間相對縮短。雖然16週學制造成學期間更大的負擔,但學生不再需要為了長時間的壓力與痛苦,而感到力不從心。

(圖一)圖片來源:https://www.math.nthu.edu.tw/front/Links/Album/gallery.php?ID=bnRodV9tYXRoJkFsYnVt&Sn=56&no=12

我們在訪問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學生對於16週的擔憂,源自於改革實際執行情況。倘若教學者對於16週只停留在壓縮課程週數,抑或是刪減學習內容讓授課時間的減少,此次改革將可能流於表面。面對16週的學制,教師勢必要調整課程與授課方式,讓教案更精實,使學生更聚焦在關鍵知識的學習。資工系王教授提及,清大目前正在推行的X-Class(註二)的授課模式,有機會就可能成為未來課程的其中一項參考方向。

中文系羅教授則提到,科技讓學習的媒介變多元。「我可以將一些較為零碎的知識,放在影片上,讓學生自行吸收。」16週學制不僅改變學期的長度,更影響未來課程內容的規劃,推動教學模式的轉變。老師透過此變革,將使目前的教材或作業更為創新,期望透過預錄課程等多元教學方式,提供學生彈性自主的學習環境。

讓每個學生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是16週制度所要傳遞的其中一項核心價值。除了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更涵蓋在課堂之外的個人探索。在緊湊的學期裡,學生如何掌握自己的學習步調,便成了首要課題,改制成16週後,多出的兩週假期,得以讓學生在寒暑假有機會探索更多元的領域,學生自行規劃,學習的主動權交至學生手上。

(圖二)圖片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928/744496

▎16週學制下,每位學生的適應狀況不同

學期週數縮短成16週,實際授課的時間減少,學生將有多出來的時間自學課內外知識。對於善於自學的人來說,16週學制使這類學生如魚得水,更能依據自己的學習節奏去探索;然而,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迅速適應強調自我學習的模式,有些學生可能更傾向與老師互動、需要有人引導的教學方式。「我自己天分比較不夠,可能就會花更多時間在自學。」楊同學的這句話,反映著部分學生對16週的疑慮。在16週學制剛實施時,像楊同學此類的學生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也因此,如何使學生快速的適應新型態的教學方式,將會是16週實施的一項挑戰。

經濟系的的唐同學以自己修習中級會計學為例,指出這堂課是專業科目,應該要以能夠幫助學生累積能力、考取相關證照,但是由於教師是外聘業師,在不熟悉學制改變的情況下,教學的方式與內容以學生報告、寫題目為主,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自己解題、吸收,但是由於課程專業程度高,唐同學懷疑這樣的安排反而讓學生無法真正有效率的吸收所學。

受訪學生表示,儘管自己的系所在16週制度上應該能夠適應良好,但其他系所的狀況卻未必能夠跟上改變。經濟系的唐同學對於自己的科系有信心,但是其他科系就抱有疑問;中文與電機雙修的王同學則根據自身經驗,做出比較:「以電機來說,就算他壓縮了課程但還是上得很趕,教授會抱怨教不完。平常本來十八週課程就蠻趕了,這樣子搞其實課程內容一定會有所刪減,學生在學習上也有負面的影響。」透過王同學的修課經驗,顯示出各個科系可能會因為教學與學生適應力程度不同,制度難以一體適用的情況。

對於線上預錄課程能否輔助教學,受訪學生提到,有些教授會因為課程進度,因此讓學生課後去聽補帶,這樣反而會造成學生額外的壓力。「即便壓縮了課程,有些教授可能還是會上得很趕,有時候無法第一時間聽懂,我就需要再回去聽補帶。」正如楊同學所說,在採用同步教學的時候,教師端也不可忽略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此,羅教授表示,這考驗教師對於課程內容的安排。羅教授以自身授課情況為例,他會將每週的課程都規畫成一個小單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分段吸收,更能夠跟上進度。不過,羅教授表示,不同領域的授課方式會有所差異,教師需自行評估規劃,才可以適切分配現場授課與預錄課程的比例。

(圖三)清大線上課程之一的「磨課師」頁面,提供給有自學意願的同學。圖片來源:https://mooc.nthu.edu.tw/course/list?tags=自主學習課。。)

▎「放假真香......但好像沒有比較輕鬆」

延續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16週帶來的不僅是時間上的變化,也有實體作業與課程內容的改變。「作業跟考試都擠在期末,負擔確實會增加。」在楊同學的認知中,16週實行後,課程內容壓縮、進度加速以及期末考Loading「通通擠在一起」,多出來的兩週依然必須用來處理上述問題,表面上儘管課程已經結束,但仍需要學生在學校進行實驗、報告撰寫等課內作業。16週是否真的能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我探索?受訪學生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經濟系的唐同學表示,在以上種種狀況下,他更傾向「將多餘時間用來休息和恢復精神」。

校方推行16週制度的美意,是希望學生能擁有更完整的寒暑假,有更多時間自我探索,但我們在訪談中發現,學期間在上課之外的時間,往往要被用來處理因為學制改革後的衝擊、自行補齊課程內容上的進度、面對期末週所造成的壓力,反而不見得能留時間「自我多元探索」,顯示出顯示出政策改制後可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16週學制實施初期,可能會碰到各種不適應,需要一段師生的磨合期。儘管如此,變革已是勢在必行,王教授提到校方須提供諸如同步錄影教學或是AI助教等配套措施,讓師生都能夠更快適應緊湊的學期。另外,王教授提到,為求學習的完整性,可以將被刪減的課程挪至寒暑假,並且由校方提供學生住宿或是學分費的補助。無論未來的配套措施為何,目的都是希望幫助師生適應新的教學步調,減少變革所帶來的衝擊。

(圖四)學生議會針對16週改革的政策,同樣提到配套措施的重要。圖片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p/C5SyPxqruIO/?igsh=ZWhtbmVjeGt3N2dk

解鎖未來,16週仍有一段路要走

(圖五)攝影:鄭詠慈。

教育改革無法立竿見影,當我們論及16週學制時,雖然有許多人認為16週變革可以加速教學進程、提高效率進而提升學生自學的能力,但受訪師生也提出其中的隱憂,包括學生壓力不減反增、跟不上進度。

除了學生本身的學習方式會受到衝擊,我們也可以思考:學期縮短、課程精實後,會不會導致我們必須犧牲對學科的深入探討,又或者是讓學生基礎不夠。對此,羅老師認為「學習沒有什麼是會不變的,不同的時空背景對學習勢必會有不同的理解。」資工系的王教授則提到:「有些知識點對於該學科就是不可省略的,我只好要求學生自行學習。」 王教授指出16週實施的其中一項困境,在於如何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使學生適應新的學制變化。

採取16週不只是教學週數的改變,課程設計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們在短時間內有效吸收知識,都是決定16週學制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此次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對於16週的認知,大多離不開縮短或刪減課程,並認為這樣的改動意義不大,卻可能忽略了16週學制改變的重要性,是在啟發我們對於整體教學方法上的反思。由於學期週數的縮短,教師勢必得翻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漸漸汰換掉過時的知識以及思維,讓整體的教學與新時代接軌。學生則能夠透過以質為重的學習模式,將關注點更聚焦在核心知識的理解與學習上,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此外,大學端的教改,並不只關乎於大學校園。教改後的高中校園誕生出新的育才方式,這也會與大學教學模式產生交互影響。好比在高中階段推行的「自主學習計畫」,正是與16週所期望的學生自學相互呼應。有鑑於教育的連續性,大學端的改革需延續以及深化前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同理,離開大學後,學生勢必得和社會接軌,如同經濟系的同學於訪談中提及,當社會上會計師考試的制度跟內容沒有改變,大學教師對課程內容能刪減的部分也會相對有限。從高中、大學再到整體社會,彼此間環環相扣、相互連動,當每個環節產生改變,都會對整體帶來影響。要讓整體觀念能一起跟上改革的步伐、擬定銜接方案與配套,才能實現16週的願景。解鎖未來,16週仍有一段路要走。

註一:請參考〈只上16週課還不夠清大證實:研擬「提早畢業」〉。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504001545-260405?chdtv

註二:鑑於本校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選擇修讀雙專長、雙主修、輔系及跨領域學分學程的學生人數眾多,加以部份課程已具完善非同步教學資源,有利學生自行安排學習時間,自111下起,推動 X-Class 修課制度。https://curricul.site.nthu.edu.tw/p/404-1208-238029.php?Lang=zh-tw

#16週 #彈性週數 #學制改革

專題記者 / 賴育德、吳伯雄

攝影記者 / 鄭詠慈

專題編輯 / 鄭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