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最多元的學習安排,最僵化的成績評量——討論清大雙二一制度的存廢

▎前言 清大作為推動繁星、特殊選才、跨領域等多元學制的重點大學,也如高為元校長新上任時在遠見雜誌受訪時所說,期望協助學生自我探索,「助學生發掘潛能,擁抱不確定的未來」(註一),校長也強調,成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 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大學的最終目的還是在取得學歷。累計雙二一退學制(註二)、6年最高休業年限則成為阻止學生學歷得取得的現存規定。教務長巫勇賢接受清檸訪談時,曾提及「現在被雙二一的學生不多,大概每年也就在學人數的千分之二」。儘管被雙二一的學生在清大校園是極少數,但怕被當、怕收到期中預警、追求高GPA的成績焦慮一直都無處不在,「人數少」並不會淡化這些問題,反而是將這些在紅線上遊走的人邊緣化。 ▎成績不及格!退學制度在清大 在二十年前,清華便曾以實驗性質的方式,來廢除雙二一制度(註三)

心繫一條黃絲帶——以「獨台會案」思考我們與歷史記憶的關係

▎前言 什麼樣的情況會看見凌晨5點的天空?整夜沒睡在趕報告,看見陽光從宿舍的窗外慢慢透進來,或是帶著優閒的心情從床上醒來,準備早起去慢跑?1991年5月9日凌晨5點,對當時讀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而言,是被調查局從宿舍帶走的時間點。 「學校的宿舍裡面,聽到有人撞門撞到很大聲。拿一張拘票給我看說:『跟我去學校說明說明。』隨後就把我帶到車上去,在我上車之前還給我戴上手銬。我說:『這是幹什麼?我犯了什麼罪?』他們說你到了就會知道了,去說明說明就好。」 「我就眼看著車子開出校門外。我說:『不是要去學校說明說明?你們怎麼朝著學校外面開?他們說,你到了就會知道。」(廖偉程,《末代叛亂案》57:52) 1991年5月9日凌晨,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法務部調查局以涉嫌協助史明進行台獨工作為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

街頭民主教室 — 青年公民權背後的世代溝通

「十八歲的你,在做什麼事情呢?」 今年三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台灣有了史上第一次進入公民複決投票的憲法修正案,內容是把憲法的投票門檻從20歲修正到18歲,是第一個獲得四大黨全數同意走出立法院的修憲案。 順應國際潮流、各黨一致同意⋯⋯前景看似一遍良好的修憲案,在三讀通過後,還需要獲得選舉人數50%的同意——956萬票,才能修憲成功,比起投票率歷屆最高的2020總統大選硬生生多出100多萬票。 難以跨越的高門檻下,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支持度是決定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通過與否的重要關鍵。為探討本次的議題,學生會新聞小組清檸出動調查,希望帶領各位清華人了解,在社會的另一個角落,有一場對話正在發生。